国耻莫忘吾辈自强 今天缅怀30万遇难同胞

2019年

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2周年

今天(12月13日)

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资料图:2018年12月13日上午10时整,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今天

我们再次“以国之名”

祭奠30余万死难同胞

凄厉刺耳的警报声警醒我们

国耻难忘!

资料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82年前的今天

1937年12月13日

侵华日军攻陷南京

开始了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图为1937年12月12日下午,日军八辆坦克排列南京长干桥南街,集中轰炸扫射中华门。(翻拍)中新社发 泱波 摄

6周血腥屠城

大量建筑被烧毁

成千上万的妇女遭强奸

古都南京尸横遍野

犹如人间炼狱

图为(日)村濑守保拍摄的下关江边被日军屠杀的中国人尸体多如山积的场面。(翻拍)中新社发 泱波 摄

平均每12秒

就有一名同胞

死于日军屠刀

超过30万的南京百姓

再也没等到

秦淮河畔下一年温暖的春光

资料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82年时光流转

曾经生灵涂炭的古都南京

如今已再度繁华

但中华民族的屈辱记忆

不容遗忘!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自2014年起

12月13日成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8年12月13日

中国首部国家公祭地方法规

《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正式实施

我们以国之名、以法之名

祭奠遇难的同胞

资料图:2017年12月13日晚,南京新街口楼宇亮灯打出“遇难者300000”、“国家公祭”、“珍爱和平”、“国之殇”等字样,悼念遇难同胞。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遇难同胞纪念馆

“哭墙”上镌刻着

一串串遇难者名字

时刻提醒人们铭记着

中国历史上的黑暗一页

他们都是日军暴行的见证人

也是我们亲爱的同胞

资料图:11月18日,南京审计大学的志愿者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又称“哭墙”)上的遇难者名字逐一“描新”,寄托哀思。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还有一堵由1213张照片组成的

幸存者照片墙

每一名幸存者离世

他的照片灯箱也随之熄灭

资料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幸存者照片墙。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令人悲痛的是

近年来

幸存者照片墙上

一个个灯箱接连熄灭

这些从浩劫中走来的老人

也逐渐回归历史

从此将影像定格

永远凝视着这段民族伤痛

资料图:2019年3月8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幸存者照片墙前举行“去世幸存者熄灯仪式”。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数字记录着一切

1987年

幸存者1756人

1997年

幸存者1200人

2006年

幸存者400多人

2016年底

幸存者104人

2017年重阳节

幸存者100人

……

资料图:2018年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2018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今年

又有10余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登记在世者

已不足80人

杨桂珍。图片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南京大屠杀暴行发生时,我20岁,日本人到处烧房子、杀人,我们只能藏在地洞里躲避追捕,我为了防止被日本人施暴,就用土灰糊在脸上。后来,为了躲避日本人,我们一家跟着同乡跑反,途中日本飞机仍在炮轰。”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杨桂珍于今年11月5日晚去世,终年102岁。

万秀英。图片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方微博。

“日寇侵占南京时,大肆搜捕中国兵和青壮年男子,他们从‘和记洋行’难民区抓到大量善良的老百姓,将他们排成九条长队,然后架起机关枪扫射,无一幸存,当时血流成河,尸骨堆积如山。”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万秀英于今年7月25日去世,享年91岁。

黄卓珍。图片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方微博。

“一大早八点多钟,听到日本人在外面敲门,我和我妈就赶紧从后门出去,躲到灶屋里去,藏在柴禾堆里。不久日本兵把我哥哥带走了,我哥哥当时还是学生,听说在山西路被绑到下关去了,从此音信无踪。”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黄卓珍于今年3月23日去世,终年95岁。

……

资料图:2019年12月3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虽然照片墙上的灯箱

一盏一盏熄灭

但真相不会被带走

他们留下的证词

也会被后世永久留存

资料图:2018年9月18日上午10时整,南京拉响防空警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参观的民众停下脚步,驻足默哀,缅怀遇难同胞。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我们纪念历史

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而是表达对逝者的尊重与缅怀

更是传递出捍卫历史真相

守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资料图:2018年8月15日,南京小学生撞响和平大钟。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昭昭前事

惕惕后人

愿战争之火长弭

和平之花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