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村庄篇 ▏屏南熙岭龙潭出村路的幸福变迁

 山路弯弯,连着家乡,连着梦想。冬日煦暖的阳光里,车子飞驰在屏南熙岭乡通往龙潭村的新大道上,陈孝镇心头尤为畅快。2个月前,这条12公里长、6.5米宽、按4级公路标准建设的新路正式通车,回家更近了。

屏南熙岭乡通往龙潭村的新大道。

作为土生土长的龙潭人,陈孝镇和乡亲们对这条出村路有着太多的故事和情愫。

龙潭村坐落在屏南东部的大山里,与众多偏远山村一样,出行的路一直是当地群众的心头之痛。在改革开放前,龙潭村通往乡里的是一条人走出来的羊肠小道,10公里长,蜿蜒在崇山峻岭间,走一趟2个多小时,往来生活、生产物资全靠肩挑手提。每到交公粮的日子,是全村最苦累的时刻。满满的粮食挑在肩上,翻山越岭奔乡里,挑麻了肩膀、磨破了脚板,苦累不堪。

痛则思变。1976年起,龙潭村全村上阵,扛着锄头、推着板车,历时四年,人工刨出了一条长12公里、宽4米的简易黄土机耕路,连接墘头村,再通往乡里,还能跑跑柴三机,成为龙潭首条出村大路,出行难题得以缓解。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这条出村路路况越变越糟,晴天尘飞扬,雨天满眼泥。往来的车上,一把锄头成为标配,以备随时耙平路面通行,花钱乘车的村民不时还得下来搭把手推推车。路况之差,可见一斑。

1997年,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孝镇牵头,联合沿线三个村,着手将这条黄土机耕路改造为砂石路,资金由群众自筹和相关部门支持。由于资金短缺,路只能断断续续地修, 直到1999年工程结束也才修了80%左右。

背着修路欠下的债务,2002年陈孝镇离开村子前往福州打工创业。那时的他有些伤感,总觉着在家乡有个心愿未了。

2008年左右,龙潭村连接四坪村的水泥路建成,4米宽的路面,到乡里的路程缩短至40分钟。可一个“硬伤”是,该路段弯道多、路面窄,一遇车辆交会需慎而又慎。同时,在龙潭村民看来,此前全村付出情感和辛劳修建的那条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村路,“出行梦”仍纠结在心头。

直至2017年,随着文创项目在龙潭村的实施,从熙岭乡至墘头村的道路动工修建,投资4000多万元,12公里长、6.5米宽,按4级公路标准建设。今年10月,该路正式通车,龙潭村至乡里的路程缩短至12分钟,龙潭人喜上眉梢、奔走相告。

路通、梦圆、村俏,原本冷落的龙潭村“新生”的步子也越迈越大。文创团队入驻,修复古村、复兴文化,一座座破败老宅化为书吧、茶室、民宿,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厦门、香港、英国等60多位外来“新村民”在村里租赁老宅,修复改造、安家逐梦。原本走得只剩200余人的村子,目前已恢复到500多人,返乡创业者与日俱增,生机盎然。

今年6月,离乡多年的陈孝镇也回来了,并当选为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

“路通了,梦也圆了。”陈孝镇告诉记者,本月底,海西高速屏古联络线屏南段即将通车,屏南往来福州更近了。屏南借力打造“省会后花园”,交通便捷的龙潭村也大有可为。他正盘算着,如何盘活村里的土地资源,发展体验式农业、休闲农业,让更多游客走进龙潭。

“当下乡村振兴机遇难得,回来就想为家乡做些事,也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精彩些。”陈孝镇说。

龙潭出村路的幸福变迁,是改革开放40年闽东交通基础设施改善优化的一个生动缩影。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已达 11805.3 公里,是1978年的 4.5 倍,公路密度达到 91.5 公里/每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占92.1 %。其中高速公路451.1 公里、普通干线公路1462.1公里、农村公路(含专用公路)9892.1公里。一条条通衢大道跃出山门连山海,架起了民心之路、增收之路、发展之路、腾飞之路,宁德赶超跨越足音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