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过度贪“暖” 当心低温烫伤

近来,我市气温偏低,热水袋、暖宝宝、电热毯、取暖器等种类繁多的御寒“法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且不知过度贪“暖”很可能被“温柔”伤害。医生提醒,冬季取暖,低温烫伤时有发生,应避免过度或不当使用取暖物品。

低热也能造成烫伤

73岁李奶奶独居在东侨某小区内,上周,她担心自己着凉感冒,便在肚子上贴了一张“暖宝宝”。第二天,发现腹部发红,竟然长起水泡,后经医院确诊为低温烫伤。“没感觉烫,怎么就烫伤了呢?”李奶奶十分惊讶。

“低温烫伤简单说,就是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所引起的烫伤。”宁德市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张发说,人体烫伤的阈值是45℃,而市面上的取暖物品基础温度可达40℃以上,最高可调至60℃以上,已超过阈值。而这种温度在冬天里感觉颇为舒适,并不觉得“烫”,但如同“温水煮青蛙”的原理,基础温度不高,长时间接触就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烧伤。实验表明,皮肤表面温度保持于44℃,约需要6小时才能引起表皮基底细胞的不可逆性变化,但如果温度升高至70℃或70℃以上时,1秒内就可引起贯穿表皮的坏死。即温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组织损伤就越重。

张发提醒,入冬以来,低温烫伤患者逐渐增多。尤其是婴幼儿、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意识不清者、智力低下者、长期卧床的病人等,因对温度感知迟钝或无法表达,日常取暖需要特别注意。

医生支招防治烫伤

“相对于高温烫伤,许多人对低温烫伤并不重视。”张发说,虽然低温烫伤的创面疼痛感并不明显,皮肤上多只出现红肿、水泡、脱皮或者发白等现象,但创面比较深,一般能达到浅Ⅱ度到深Ⅱ度,严重的会达到Ⅲ度,造成组织坏死等,危害不小。

张发表示,正确的急救方法,可有效减轻伤势和减少二次伤害。一旦发生烧烫伤,应尽快用冷水对创伤面进行淋洗或用沾湿的毛巾等冷敷,建议持续20分钟以上,直至创面不感到疼痛或疼痛显著减轻,可有效防止残留热力继续损伤组织与细胞。若局部有水泡或表皮破溃,冷疗后不宜擅自挑破水泡,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

张发特别强调,涂抹牙膏、酱油、面粉等偏方并不可靠。乱抹东西不仅会增加清洗创伤面的难度,增加皮肤损害的风险,影响医生对伤情的判断,更有可能引起伤口感染发炎,加重病情,影响伤口愈合。

人们应该如何防范低温烫伤呢?张发提醒,如果使用电热毯,应避免直接接触,且温度不要设置过高,待被窝暖和后可调至保温档,上床入睡时关闭电源。使用取暖器,应注意与身体保持一定距离,避免长时间对着身体的同一部位。使用热水袋,应用布包裹隔热,不要灌入沸水,避免温度过高。使用暖宝宝应多隔几层衣服贴用……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去正规的商店或者超市购买取暖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