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的回忆

儿时,对农历时间模糊的我,可每年一到农历十二月,计时方式从新历自动转成农历,并刻进脑子,之后便演变成对年的盼望。过了一天,代表着离年又近了一天。而最先盼望的,便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四的“祭灶”。

祭灶之前,要先“扫堂”,屏南人家一般会选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扫堂”其实就是卫生大扫除,这是一件大事,寓意着将过去一年中所有不好的东西扫地出门,迎接新的一年,一点也马虎不了。旧时老屋宽敞,从厅堂开始,先用干净特制的长扫帚扫掉蜘蛛网灰尘等,再用谷壳清洗整屋的木壁板,直到把壁板洗得露出杉木板原有的米黄色。之后便开始做“灶前”的卫生。母亲和父亲分工明确,父亲先把灶上两个大鼎拿到厅堂,负责把鼎下面厚厚一层黑色鼎灰刮干净。母亲主要清洗灶面、杉木锅盖以及锅碗瓢盆。懂事起,我与阿哥阿弟也乐意帮着做些一些边角落的卫生。“扫堂”这件事因全家人都参与其中,倒是增加了年的仪式感。等整屋的卫生都做完后,老屋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杉木的壁板、杉木桌椅散发着黄色的光,清洗时用的谷壳留下淡淡的香味让老屋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仿佛一切都是全新的开始。

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便是“祭灶”日。屏南每家每户灶间都设有“灶神”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督察人间善恶并报告玉帝的神明。祭灶,便是祭拜灶神爷。我童年时,没什么零食吃,一块冰糖便是很奢侈的零食。祭灶那天,我和阿哥阿弟特别兴奋,一整天都在盼望着晚上,除此以外,白天一有空,背着母亲我们都在偷偷寻找花生瓜子和祭灶糖。母亲每年都早早地备好花生瓜子之类的年货,对母亲而言,这是一个家庭过年最基本的门面。我和阿哥阿弟却趁母亲不在家,今天偷抓一把花生,明天偷啃一堆瓜子,等母亲发现时,装花生和瓜子的袋子已空了一大半。因这经历,母亲藏年货的地方一年比一年隐蔽。而祭灶当晚,花生瓜子灶糖可以让我们吃个够,还可以去邻居家串门,光明正大地装回满满的一兜。

好不容易到了晚上,早早地吃完饭,催着母亲快快洗碗筷。等擦干净灶面后,母亲庄重地在灶面先摆上三杯茶、再摆上三杯老酒。这个摆放是有讲究的,屏南人都说“茶是哥,酒是弟”,所以茶要摆酒前面。接着祭灶糖、祭灶饼、福桔水果、瓜子花生等各装一小碗随后。各家祭品内容大同小异,但灶糖却必不可少,甜糖寓示着来年日子甜甜蜜蜜,而且灶神吃了糖,上天后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报喜,求玉帝保佑全家平安健康。

祭品摆好后,便是点香放鞭炮,随着各家各户“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起,年味儿也被点燃了。母亲在灶前念道:“灶神公,灶神婆,茶吃啊,酒吃啊,上天好做年。”说完这些,母亲让我们全部避到门前去,中间不能再到灶前打扰,不能大声吵闹,好让灶神公,灶神婆好好享用。大概一炷香点完,灶神公,灶神婆已享用好祭品,母亲带我们重回到灶前。烧了已准备好的纸钱,待母亲说完让灶神公灶神婆保佑家人健康平安之类的话后,灶神公灶神婆便去天上过年了。我们小孩终于可以吃祭灶糖了,吃完自家的还不够,邀上同伴去左邻右舍蹭回满满一兜花生灶糖,祭灶才算圆满结束。

祭灶过后,年味儿就愈来愈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