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部门印发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行动方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19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智慧广电发展等27项行动任务。方案指出,鼓励地方政府依法合规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和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综合利用债券、保险、信贷、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为社会领域公共服务项目融资提供支持。

业内人士指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补齐民生短板的重要抓手,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手段。补齐社会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既有利于加强社会政策兜底保障、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又有助于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积极培育发展国内市场,对于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社会领域公共服务投入不断加大,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但相对于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仍然存在供给不足、质量不高、发展不均衡等突出问题,托幼、就医、养老等方面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与群众期待还有不小差距,这既是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也是潜在的巨大国内市场。

麦肯锡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中产阶级已有2.25亿人,至2020年还将增加0.5亿人,其拉动消费升级与配置服务消费的潜在动能不可低估。此外,到2020年,国内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左右,并且伴随着人口生育政策的最终完全放开,我国新生人口数量也将不断增加,从而对健康养老、教育培训以及家政服务等都形成不小的需求拉动;同时,作为主流消费群体,“90后”“00后”更注重消费的个性与体验,对文化创意与体育运动等服务产品将构成可观且持续的消费动力。

当前部分领域消费增速呈现边际递减的态势,很大一部分因素源于消费信心不足,而信心不足的一部分因素在于国家公共保障措施不够完善,比如在医疗、养老保险等领域的投入不够,导致消费者更倾向于存款而不是消费,以保障未来生活安全。要填补这一短板,就必须下决心改变建设性财政主导的积极财政政策,实现公共财政主导的积极财政政策。比如将更多的财力投入到社保福利等民生领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防护型保障体系,从而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持续提高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同时,通过PPP、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社会领域公共服务项目融资提供支持。基于政策支持利好、需求企稳扩张、供给跟进发力等方面的支撑,未来服务消费超过实物消费且二者共同引领经济持续增长与转型升级的格局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