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乡村旅游的“造血”路径

田园一号的格桑花开了,吸引大批游人前来游玩。

春暖花开,福安市穆云乡下逢村也换上“春装”,村口堤岸上古树亭亭如盖,鸭子在水中嬉戏,接踵而来踏青的游客,共同构成一幅秀美的乡村山水画。此处有山有水有人家,已成为周边市民出游的新选择。近年来,福安市以乡村特色为底蕴,以历史资源为优势,以宜居环境为亮点,克服“急功近利”的旅游发展观念,将乡村旅游产业作为长期目标,加大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参与,构建“政府+企业+村民”合作模式,为乡村旅游摸索出一条“造血”式发展路径。

成片的格桑花开了。

定位精准 发展特色游

过去的下逢村,虽然拥有古民居、古官道等历史文化沉淀,但却乏人问津,搭乘美丽乡村建设的快车,下逢村焕发“第二春”。以“福安市中心城区的休憩驿站”为目标定位,大力发展休闲旅游,通过集体土地流转与投资商出资的“村委+村民+企业”合作模式,实现“租金+薪酬+分红”的村级财政和村民收入双增收。2018年,下逢村被评定为福建省旅游(特色)村、第十一批“水乡渔村”、福建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争取到省级旅游村补助款20万元。

目前,下逢渔业休闲基地共投资360多万元,建成农家乐、民宿、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观景楼、河上垂钓中心区、烧烤区、皮划艇游乐区、森林探险区、观光采摘区、旅游厕所、观景亭等旅游基础设施。通过市场化运作,全年接待游客约6万人次。

而在溪尾镇坎下村,“畲村、水乡、百福果”的乡村品牌,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打响名头。村两委制定了《坎下村旅游规划设计》,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便民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民俗展示厅、民俗歌舞台、幸福院、畲族文化活动中心、白改黑村道、绣溪观光栈道(坎下段)、民俗文化广场、旅游公厕、阳光玫瑰葡萄基地、民俗壁画、民俗风情LED路灯等基础设施。成立了福安市首个村级旅游救护站,设计了首个村级vi标识系统。小山村大变样。

同时,明确将“畲文化”作为亮点打造,连续举办了四届“畲歌会”,形成“畲村风情游”“亲子采摘游”“休闲观光游”等旅游产品,推出蓝莓酒、桑葚酒、畲药、畲药酒、“百福”旅游农特产品。特色,让乡村的旅游发展之路走得又快又稳,也让游客有了更多的出行选择。

产业融合 带旺小山村

溪柄镇曲濑村,一个由鲜花带旺的山村,从不被看好到成为争相借鉴的模式,曲濑村的“鲜花旅游”不仅带来客流量,更让村民富了腰包。

通过与福建百卉花艺有限公司合作,曲濑村用“企业+园区+基地+农户”模式,借助企业原有的山茶花种植优势,通过“订单农业”方式,直接带动1000余户就业,增加农民收入600多万元,吸收3位低保户为公司职工。同时,企业通过成熟经营管理模式,主动承担经营和种植风险,帮助农民摆脱“靠天吃饭”的老大难题,实现了企业、农民、市场和社会共赢格局。

2018年,曲濑花卉种植基地年产茶花15000株、茶花盆景1500盆、迷你型盆栽25万盆,并以种植基地为核心,建成百卉园旅游景区,通过特色花卉、亲子体验吸引游客,充分发挥旅游“经济叠加”效应,提升花卉产品的美誉度和企业经营的知名度,实现旅游业反哺农业的共同发展格局,体现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

在溪潭镇双峰村的田园一号景区里,上演的则是旅游产业促脱贫的生动教材。亲子旅游、团队建设、拓展训练……这些新奇的理念被带入双峰村,紧接着选址、设计、开工,自然科学体验区、丛林探险区、田园种植体验区、畲药百草园、亲子互动区、四季花海、烧烤野炊区……一个设施齐全、规划完善的文创体验区展现在村民们面前。

去年该园区接待游客1万多人,其中福安市区以外的游客约3000人,人均在双峰村驻留时间达到5个小时。随着人流量而来的,是就业岗位的增加,园区提供全职岗位8个,兼职岗位20个,聘用贫困户为厨师、服务员,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并指定优先向贫困户采购食材。景区内还设立了采购区,当地村民将自家的桃胶、苍山子、腌姜、花生以及时令水果售卖给游人。仅一年时间,就带动村财政收入增加20多万元。在未来,该景区还将以开发和推广研学产品为核心,通过包装高品质的旅游商品,进一步提高文化利用价值和农产品附加值。

在福安,越来越多百姓搭上乡村旅游的“致富快车”,贫困户成了老板,扩大了受益面。下一步,当地还将继续探索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新途径、新方式,让旅游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