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口相传的“下乡的味道”

寿宁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数十万亩富锌、富硒土壤产出绿色生态的优质农产品。过去,由于地处偏远、不为人知,当地农户在农产品上市季节不得不四处寻找买家;现在,不少茶农、果农、菜农“足不出户”,却不愁销路。从“卖不好”到“卖得好”,寿宁农特产品如何飘香市场?这得从三农综合服务平台“下乡的味道”说起。

深山“美味”无人识

谷雨过后,天气渐暖,对作物生长颇为有利。在寿宁县芹洋乡尤溪村,种橙大户张孔林正在果园里修剪枝条、管理水肥。

芹洋乡是典型的山区生态农业乡,因种植的橙子富含硒、锌等元素,获得“锌橙”美名。3年前,因病致贫的张孔林一家在政府的支持下,扩大了锌橙的种植规模。在他的精心管理下,果园出产的橙子甘甜爽口,可销路不畅却让他发愁。

张孔林说:“当时不懂市场,也不知道如何拓展销售渠道,只能等着收购商上门,每公斤橙子的收购价不到2元,陷入增产不增收的窘境。”

曾经,平溪镇燕窠村锥栗农陈富生和张孔林一样,也有着同样的烦恼。燕窠村海拔较高、日照充足,出产的锥栗饱满香甜,可效益却不理想。

“以前,锥栗要挑到镇上卖,1公斤只能卖4至6元,算起来,一亩锥栗的收入只有区区几百元。”陈富生告诉记者,锥栗市场行情好时,外地客商会主动上门收购,可压价时有发生。

寿宁县下辖14个乡镇,各地都有特色农产品,这些“美味”之所以长期藏在深闺无人识,固然有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客观原因,但经营理念落后、市场信息不畅、流通成本过高或许才是根源。

破题农产品“出山进城”,是否还有新思路?

定制茶园飘“新味”

寿宁是茶叶之乡,大部分乡镇将茶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2014年,“地僻人难到”的下党乡下党村自主打造“下乡的味道”品牌,策划推出中国首个扶贫定制茶园,面向全国招募茶园主,每亩茶园每年租金2万元。作为回报,茶园主在每年春秋两季一共可获得50公斤干茶。

下党村党支部书记王明祖说:“定制茶园植入了‘消费扶贫’理念,不再是单向的输血式扶贫,而是通过调动贫困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引导社会各界通过采购产品来参与扶贫,进而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农村产业持续发展。”

目前,下党村已有约400亩扶贫定制茶园找到茶园主,全村30余户贫困户因此脱贫。

随着“扶贫定制茶园”模式声名鹊起,寿宁县委、县政府全力支持打造“下乡的味道”三农综合服务平台,于2017年成立福建下乡的味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返乡创业青年范春月任公司总经理。

“通过全面复制并创新拓展扶贫定制茶园模式,‘下乡的味道’实施了‘我+1’产业扶贫计划,将农户的一亩茶园、一亩果园、一群鸡等资源对接企业、机关单位食堂、商会、消费者等用户群体,融合线上线下销售,帮助农户解决销售难题。”范春月说。

2017年12月,平溪镇燕窠村燕峰锥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将12种农副产品打包上架“下乡的味道”,拓宽销路;2018年8月,在“下乡的味道”的帮助下,坑底乡小东村贫困户滞销的5000多公斤土豆销售一空;2018年11月,“下乡的味道”前往芹洋乡、下党乡,采购了20户贫困户的5万多公斤锌橙及1.2万多公斤芦柑,销售给定制客户……

消费扶贫有“余味”

“下乡的味道”为社会各界参与消费扶贫提供了平台,这是起点。为了让产销对路,还要对生产、销售、推广等环节进行精准策划、精细管理。

在持续调研中,“下乡的味道”团队发现整个消费市场的需求虽然在不断升级,但消费者对农产品“健康”“美味”的要求始终不改,为此,他们自去年以来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与商品化包装。

一方面,引导供销社、民富中心、广电、邮政、保险、银行等单位提供全方位服务,联合相关部门为各类农副产品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与质量评价标准,对农产品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宣传、统一包装、统一线上线下销售。例如,一串精品葡萄要求重约400克、甜度约18度;根据锌橙的甜度、大小、果型进行分级,推出不同价位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结合客户需求,专门定制包装,赋予产品更丰富的内涵,增加附加值。去年中秋节,“下乡的味道”联合一家房地产集团推出系列定制礼品,如再接再厉(锥栗)、分享甜蜜(蜂蜜)、为爱加油(茶籽油)等,从产品名称到包装设计均创意十足。

“我们希望在推进消费扶贫的过程中,农户增收致富,客户参与爱心帮扶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定制产品带来的‘余味’,从而达到双赢。”范春月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下乡的味道”已在全县14个乡镇、20多个行政村分别设立服务站、服务点,成功对接全国各地121家企业、机关单位、商会等爱心客户,定制农业1280亩,定制及线上销售2326万元,农产品销售网覆盖全国50余个城市。与此同时,带动县内32家合作社及企业、1650多户农户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