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前夕,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2017年至目前,全市重点流域优良水质比例100%,主要湖库和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今年1至4月份,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8.3%,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实现省级森林城市全覆盖,柘荣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出台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严格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中央环保督察要求,持续巩固提升环境质量,推进全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制度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绿色转型

霍童溪。

记者了解到,我市在规划层面上就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工作,组织力量加快衔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完成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宁德市海水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编制,开展《宁德市海域功能区划(2013-2020)》修编;推进“多规合一、一张图作业”,开展中心城市“多规合一”和市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工作,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还出台《宁德市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办法》《宁德市霍童溪流域保护条例》《宁德市重点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暂行办法》《宁德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制度》。

同时,强化责任落实,把落实中央环保督察要求、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市委、市政府平均每月召开2次以上会议,专题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和突出环境问题整改等工作。出台《宁德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和《宁德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层层签订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严格执行环评制度,严把新上项目准入关,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钢铁行业去产能407万吨。

着力治污减排,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我们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火电、冶金新材料等重点企业工程减排,实现全市合成革集中区集中供热全覆盖,基本淘汰黄标车。

福安穆阳溪。

在管理体制上,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标改造9座县级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220.38公里;新建51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完成1658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造三格化粪池21.7万户,农村改厕改水工作在全国农村厕所污水治理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

今年以来,我市海域出现“白海豚”的新闻频繁在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刊播,“白海豚”的青睐宁德,得益于强力推进海上养殖整治。据统计,截止目前我市已清退海上违规养殖藻类水域面积7657.03公顷、网箱水域面积510.44公顷,碧波清海的“海上田园”正逐步显现。

此外,我市还完成超期贮存危废清零工作,新增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240万吨、危险废物处置能力1.8万吨。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从严控制固体废物进口指标,退回企业进口废五金申请5万吨。

强化执法监管,保障区域环境安全

保护环境离不开执法“铁军”。我市持续开展“清水蓝天”、环境执法大练兵、饮用水源保护、“绿盾”、“清废”、挥发性有机物排查、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规范处置、铁路沿线污染管控、小散乱污等十多项专项执法行动。充分应用互联网+、双随机抽查、环保网格监管、行政司法联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等综合性措施,不断创新执法监管方式,持续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

市环境监察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至2019年4月累计立案处罚环境违法案件600件,处罚金额5471万元,并连续两年被生态环境部评选为全国环境执法表现突出集体。同时,加强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和核辐射环境安全监管,有效维护了区域环境安全。

在生态保护制度创新上,我市也先试先行。率先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编制领导干部履行经济及生态责任主要风险防控清单。加强环境领域司法体制改革,印发《实施环三都澳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检察保护一体化的意见》,以“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的“三位一体”检察模式,强化生态修复治理。

“我们还将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工程,探索河长制信息化综合管理和建管并重的农村改厕治污模式,推行排污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小微企业危废处置试点、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第三方运维等,推动环境管理全面提档升级。”市环保局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