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报:从“海上浮城”到“海上田园”——福建省宁德市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一年前,如果你来宁德,走进蕉城区三都澳海域,会颠覆你心目中对海的印象:海面覆盖着白色的泡沫塑料,渔排散乱而破旧,简陋的住宿环境破败不堪,这里的一切似乎都显露出“海上浮城”的窘境。

一年后,海阔水清,新型塑胶渔排和网箱整齐划一,海上一派生机勃勃……曾经杂乱无章的画面再也不见,海滨重现优美风光!前不久的“五一”小长假,三都澳海域秋竹村海上田园综合体,广为游人称赞。更值得期待的是,在新型塑胶渔排上设立的海上民宿体验区,也将于近期试营业。“如果下半年再来,三都澳会更漂亮。”蕉城区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吴志国说。

整洁美丽的新型塑胶渔排

是什么让“万顷渔排”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记者日前进行了探访。

困局 鼓了口袋 毁了生态

宁德市海岸线长943.2公里,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占福建省海洋渔场总面积的35.63%,港湾众多。养殖是其支柱产业之一。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上世纪80年代,宁德市立足这一资源优势,大黄鱼等优质海产成为沿海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

位于蕉城区三都镇的三都澳海域,是全国有名的大黄鱼产卵基地。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期超强度的围捕,导致大黄鱼资源剧减,市场价格也飙升至每公斤数百至上千元。

上世纪90年代起,人工养殖大黄鱼获得成功。随之而来的是,本地和福建省内外的养殖户扎堆三都澳海域。养殖户最高时有几千户,渔排几十万口。放眼望去,海面渔户相连,绵延数十公里,上万人居住于此。“海上浮城”名噪一时。

这种高速发展持续了近二十年,海水养殖业暴露出的问题和危机也愈来愈明显:养殖秩序混乱、粗放养殖方式导致产业每况愈下、海水富营养化严重、生态环境脏乱差。

最令人揪心的是,国家著名商标“宁德大黄鱼”去年身价大跌,一斤最低卖到12元。曾经百元一斤的大黄鱼,不复当年辉煌。“造成这一结果,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很痛心,不愿看到这个产业变成这样。”吴志国说。

这片有着“东方威尼斯”之称的海上渔城,如今多少透着些许无奈。拯救大黄鱼,拯救受损的海洋环境,还我青山绿水!闽东人发出了时代的呼唤。

破局 拆了渔排 清了大海

宁德霞浦诗人叶玉琳在诗作《故乡的海岸》中写道:

是的,喧闹也好,静寂也好

这一生,这一条金色的海岸

注定要和你一起走

海已经没有了退路

就像宇宙没有了尽头。

海是宁德最大的优势所在。宁德因养殖而兴,如今为养殖所困。2017年,因海域超规划养殖问题,宁德被中央环保督察点名。多次清理整治无果的宁德,这一次再也没有退路。

痛定思痛。尽管存在着清理难度大、资金短缺等种种棘手难题,宁德仍要上下同心,坚决结束长期以来海上无序无度的养殖的状况。

三都澳海域是宁德海水养殖的重点区,年养殖产量占全市的70%以上。养殖业在福建省内及全国闻名遐迩。

和养殖业一样著名的是其湾内深水良港的美誉。开发三都澳是宁德人民长期以来的梦想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曾将开发三都澳概括为闽东人民的“三大梦想”之一。2017年,宁德市委市政府作出“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的决策部署。

要开发三都澳就必须解决好社会民生和环境保护问题,因此,能否科学用海、依法管海、打造生态海洋,事关“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的成败。

2018年7月,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海洋与渔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宁德决定在4个沿海县(市、区)开展为期两年的海上养殖综合整治行动。至2020年6月底,全面清退禁养区内的渔排和藻类养殖,全面改造升级养殖设施,推进传统养殖业转型升级,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一场由海洋与渔业、公安、环保、市监、海事等多部门联合开展的海上养殖综合整治行动,在闽东4.4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打响。

“清海”行动必须成功。去年7月,刚从外地挂职回来的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刘少华接过“清海”的重任。“近一年来,基本都是连轴转。”刘少华说。而连轴转的不仅是刘少华,上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下至参与整治行动的每一个人都忙个不停。

宁德市委、市政府将海上养殖综合整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谋划部署,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数易其稿拟制《宁德市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方案》,成立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指挥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和第一副总指挥,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定期深入海上养殖一线调研指导、破解难题,广泛宣传,申请资金和金融信贷支持,创建微信群工作平台,出台《宁德市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办法》等。

“4个月的前期宣传,7个月的实际行动,成效很明显。”刘少华说。

截至5月28日,宁德市禁养区内的藻类养殖已全部清退,禁养区内的渔排清退和可养区内的藻类升级改造工作已完成一半任务,年度整治任务目标提前完成。

“通过整治,我们希望还大海一片蔚蓝,还百姓一方绿水青山。”刘少华说。

五月的三都澳秋竹村前沿海域,雨中春山隐隐,海上波光粼粼。望着那片海,刘少华笑了:“绿水青山回来了,中华白海豚也回来了!”

整治海上渔排

新局 守护生态 造福百姓

“清海,不仅仅是要还我们的碧海蓝天,也要延伸渔业产业链,促进渔业有序健康发展,造福一方百姓。这才是我们清海的根本目的。”刘少华说。

今年“五一”小长假,三都澳新型养殖区游客如潮。蕉城区三都镇秋竹村前沿海域的海上田园示范点,一排排黄色的新型塑胶渔排为海面增添了一抹亮色。刘少华告诉记者,这是蕉城区打造的渔旅结合渔排升级改造示范点,“相当于是样板间”。自今年4月建成后,这里已接待了多批来自福建省内外的参观者。

秋竹村村主任陈言郎说,整治工作全部完成后,环境面貌将彻底改观,届时可以延伸发展海上垂钓、餐饮、住宿等休闲渔业,打造旅游项目,提高渔民就业率,增加渔民收入。

令人期待的秋竹村海上民宿体验区,也将于近期试营业。渔旅结合的渔业示范点,海上田园综合体项目,丰富着渔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三都澳这个传统的养殖区曾经的乱象已然远去,一股新的气息正扑面而来。

“以前太脏乱,客人来了从不带他们参观三都澳养殖区。现在来客,总想带他们到这边来看看。”这是宁德市一位市领导的感触,也是宁德人曾走过的一段真实历程。

找回了碧海蓝天,也为养殖业找到了持续健康发展之路。海上养殖综合整治行动中,不让养殖户利益受损,始终是宁德坚守的一条底线。

采访期间,记者听到宁德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王世雄反复强调一句话:“如果养殖户利益受损,我们做的这些工作还有啥意义?”

与此同时,为减轻养殖户投资压力,降低清退损失,宁德市委、市政府申请福建省政府财政补助9.5亿元,市海洋与渔业局又争取到市金融机构90亿元贷款授信,共同支持养殖设施升级改造。

不仅如此,考虑到台风等自然灾害对渔排、网箱的影响,宁德市再为养殖户加一把“保险”锁。除积极与福建省渔业互保协会合作外,还千方百计引进商业保险机构,以最大限度保障养殖户利益。

一系列务实举措,让广大养殖户深受感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那些曾经排斥、观望的养殖户,也主动申请退养,甚至影响带动身边人一起退。这就有了在宁德采访期间,记者在秋竹村委大楼看到的一幕: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熙熙攘攘,各个工位前,围满了人。有的养殖户拿着渔排拆除补偿协议在签字,有的盯着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海域养殖划定图,了解依法用海的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用海秩序,走出一条依法用海、多方共赢的改革之路,努力完成渔旅结合、海清水净的海上田园整治任务,是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改革试点蕉城区的目标,也是宁德市的目标。

随着“开发三都澳”战略的纵深推进,三都澳已由过去的养殖“一枝独秀”,发展成港口开发等产业的“百花齐放”。

“清海”行动还在继续……宁德市4.4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将变得更加美丽,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