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进入流行上升期

进入5月,随着气温的上升,各种细菌病毒日益活跃,手足口病也进入了流行上升期。记者从闽东医院了解到,5月起,该院儿科每日都会接诊不少“中招”患儿,其中绝大多数为5岁以下儿童,目前还有增加的趋势。为此,闽东医院儿科近日特别举办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护理知识宣教活动,提醒市民,一旦孩子手、脚、嘴巴等处长出疱疹,不可大意,务必及时送医,进行诊治。 

5岁以下儿童最易“中招”

“医生,你赶紧帮忙看看,我女儿手上长了几个小水泡,会不会是手足口病啊?”昨日一大早,市民张女士就抱着2岁的女儿赶到闽东医院儿科门诊。仔细看完张女士女儿手上的情况,医生又分别检查了孩子嘴巴、脚部等部位后,最终确诊其为手足口病。好在就诊及时,目前孩子病情轻微,在家隔离休息,多喝水即可。

“从5月份开始,手足口病就慢慢进入高发期了,会一直持续到7月份。”据闽东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黄怃介绍,手足口病是一类病毒感染,它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从目前的接诊情况来看,在他手上平均每天都会接到3、4个手足口病患儿。最多的时候,一天就有10来个。这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儿童。

“天气比较闷热、潮湿的时候,就是手足口病高发期。”黄怃推断,近期手足口病高发,可能跟天气逐渐变热有一定关系。 

早发现前兆病症很重要

不过,孩子患上手足口病时,家长们也不用过于担心。黄怃表示,大多数手足口病病例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只有少数会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等并发症,个别EV-A71病毒感染严重患儿才可能导致死亡。症状轻微的,只需隔离观察,及时补充水分,注意休息即可,一般7至10天可自愈。

黄怃提醒,对于家长而言,早发现前兆病症是很重要的。若孩子出现重症手足口病的征兆,家长就应立即送往就医。这些征兆包括: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或表现与平日不同的精神萎靡、高热不退(体温持续≥39℃)降温效果不佳、频繁呕吐、肢体震颤或无力、站立不稳、呼吸、心率明显加快、身体出汗部位不对称、出现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6小时以上无尿、3岁以下拒食、原有症状无好转或加重、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皮肤出现大理石样花纹(斑驳的蓝紫色花纹)等都是及时送医治疗的指征。 

预防关键在于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

那么,家长们该如何做好预防呢?黄怃表示,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预防关键在于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勤洗手,宝宝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续至少20秒;洗完手后应使用独立毛巾擦干。家长们在接触宝宝前、替宝宝更换尿布、处理宝宝的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后,也要洗手。其次是要吃熟食,不要吃生冷或半生不熟的食物,确保食物安全。家长和宝宝在饮水时也要注意,不喝生水,多喝开水。

与此同时,要保证居室经常通风。不仅室内居室要勤开窗通风,而且不要到人员复杂、空气质量较差的公共场所去,避免从空气飞沫中感染病毒。家长在照顾宝宝时,要做到勤消毒。宝宝的餐饮具、奶瓶每次使用前,应煮沸20分钟或高温消毒;玩具更应该每周清洗;宝宝的尿布、毛巾、衣物、被褥也要经常换洗和晾晒。

此外,还要注意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黄怃提醒,手足口病传染性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出的飞沫等)及患者的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接触其感染的手足、日常用品、衣物及玩具等都可能感染。预防接种是最重要且有效的预防方式,一般六个月至5岁的宝宝就应该及时注射手足口病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