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溪村的扶贫模式,成为世界减贫的福建经验之一

昨晚,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新闻启示录《世界减贫的福建经验》

重点介绍了福建减贫经验中的“宁德模式”

作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的赤溪村

其摆脱贫困的经验

成为了福建经验的典型代表之一

点击观看视频↓

听着山歌,乘着竹筏,不仅能欣赏两岸迷人的风光,还能时不时地品一品“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乐趣……这条赤溪村里的九鲤溪,位于太姥山核心景区内,别看如今这溪面上热闹非凡,在十几年前,不仅这些竹筏无人问津,赤溪村的百姓更是“家家竹木屋,顿顿难揭锅”。是什么让赤溪村从“中国扶贫第一村”变成了“脱贫致富第一村”,当地百姓是如何摆脱贫困的?在外交部福建全球推介活动上,福建摆脱贫困的宝贵经验,也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的重要著作,习总书记在书中提出“要想百姓富,就要有弱鸟先飞的意识”。摆脱贫困,宁德走出了自己的路径。

“福建让数百万人脱贫,这很值得点赞。我觉得目前福建推行的政策非常有效。”塞舌尔共和国驻华大使说道。

走进赤溪村,村口竖立的“中国扶贫第一村”石碑十分抢眼。“这是纪念我们赤溪村三十年来脱贫攻坚的成效,也让我们的老百姓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赤溪村党总支部书记杜家住说。

赤溪村的“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始于1984年,当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一封反映赤溪村下山溪畲族自然村贫困状况的的来信,和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同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在全国大规模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赤溪村也率先开始了扶贫开发的探索实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送粮送物,在山上扶贫,第二个阶段是搬迁扶贫,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第三阶段是引进产业,旅游加产业扶贫。”杜家住说道。

十六岁就开始撑竹筏的杜家宜是赤溪村有名的贫困户,也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每一张竹排一整年挣一百元,我签合同是二百五十排,等于说一年收入两万五。”杜家宜说。

2016年,村里成立了旅游公司,建立了旅游集散中心,乡村旅游产业也至此走上了快车道,也就在这一年,赤溪村的百姓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温暖的问候。“我在宁德讲过,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希望赤溪村再接再厉,扶贫根本还要靠自力更生,还要靠我们乡亲们的内生动力。”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与赤溪村乡亲们进行视频交流。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这是赤溪人三十年脱贫路的真实写照。

“习总书记在宁德给我们留下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久久为功’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我们始终沿着这个思想,把工作进行细分,提高他们自立自强能力,最后通过引导帮助他们走上顺利发展增收的路子。”宁德市扶贫办常务副主任林鸿章说道。

福建省也率先在全国实施造福工程扶贫搬迁,率先在全国开展“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工作,率先在全国选派党员干部到重点村驻村任职,到2018年,全省农村扶贫开发对象从2012年底的110万人减少到4286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摆脱贫困。伴随着新时代福建对外交流合作的脚步,以“宁德模式”为核心的福建减贫经验传播到世界各地,造福于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世界人民。

贫困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反贫困是人类共同的任务,福建的扶贫脱贫经验一路走向了世界,在外交部福建全球推介活动上,也得到了外宾们的一致认可,发源于福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经验,也正为世界减贫事业的发展提供者可供参考的“中国方案”。

“幸福福鼎”编辑部综合整理

视频:新闻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