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了 什么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通过学习乐器,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控制力。

2019年暑假已经过了半个月,对于孩子们来说,经过一学期的紧张学习终于盼到了暑假,但对家长而言,这漫长的两个月让他们愁坏了,特别是那些还在上幼儿园、小学,尚未具备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家长。

近日,市民孙女士就向本报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烦恼,孙女士的大女儿今年10岁上四年级,小儿子7岁,今年9月份即将上小学。假期一天天过去,是让孩子上补习班好好“充电”?还是“放养”在家?如何才能让孩子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连日来,记者就此问题在宁德市区进行了走访。

上“幼小衔接班” 家长多是从众心理

采访中,孙女士告诉记者,7岁的薯条9月份就上一年级了,还没到暑假,孙女士就接到了许多“幼小衔接班”的招生短信,其中大部分信息都表达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该观点也得到不少家长的认同。“薯条班里,一半以上的孩子都在暑假前报了‘幼小衔接班’,当然也有不少家长是跟风报的。”孙女士说。

什么是“幼小衔接班”?记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2018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对于幼儿园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此外,小学“零起点”教学也被列入了这份通知中。

因此,随着幼儿园“去小学化”的实施,不少教育机构借机抓住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各式各样的“幼小衔接班”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面对薯条班上其他家长抱着“抢跑”心态,纷纷不惜重金送孩子读“幼小衔接班”的情况,孙女士则保持观望的态度。“虽然说小学一年级作为学生生涯的开端,但我觉得过早的接触会提前透支小孩子的学习兴趣,况且不希望孩子长大了却发现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童年。”孙女士表示,她更希望小薯条能够愉快度过幼儿园的最后一个假期。

学龄前儿童需要上“幼小衔接班”吗?家长又该如何合理安排学龄前儿童的假期生活?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一年级谢老师。谢老师告诉记者,据她了解宁德市区各小学一年级还是比较多同学上过“幼小衔接班”,但他发现不少是家长的从众心理,并没有考虑到孩子实际情况与需求。

“我个人不建议家长送孩子上‘幼小衔接班’。”谢老师表示,“幼小衔接班”学习的知识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均会学到,只要孩子专心听讲基本都可以掌握。过早地衔接学习的知识反而会让有些孩子在一年级时出现“自满”心理不认真听讲,导致不能及时消化课堂知识。另一方面家长应考虑到“幼小衔接班”的教师是否专业,若不是专业教师很可能会误导孩子。

谢老师补充道,暑假中,“幼小衔接班”只是孩子学习的途径之一,不必盲目跟风。家长可根据孩子自身素质进行相应的引导,如在假期通过小游戏与学习结合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结合生活实际,加大孩子识字量,以此促进孩子的阅读能力;如想让孩子提前了解一年级的知识也可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视频让孩子自主学习,必要时家长可以选择自己先学习再给孩子讲解等不同的教育方式。

让孩子身心健康更重要

奥数、英语、作文……假期上各类辅导班,让孩子学习文化类课程,这似乎已成为每个孩子的暑假“标配”。但如今,不少“80后”父母渐渐转变教育观念,从注重学习转为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他们纷纷表示,让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更为重要。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去年省运会上,我市散打队豪取4金,也让散打这一运动项目进入不少家长的视野,相关培训机构也日益增多。

在市区某培训机构,参加培训的孩子们正在教练的指导下开展训练,挥拳、踢打,训练场上一片热闹,学员们或两两对练、或对靶练习,小小的身躯里爆发出不一般的力量。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训练,孩子们早已满头大汗,其中10岁的李炜晨笑着告诉记者:“上学时一周两练,暑假里每天都来,我觉得自己体质变好了,最近还长高了。”

看着自己家的小小“男子汉”挥汗如雨,许女士家长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们‘80后’童年还是幸福的,因为那个年代没有各种辅导班和补习课,也希望孩子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相对于学习,我更注重孩子的性格、创造力、自信心等综合素质培养。”

无独有偶,同为“80后”的高先生就选择学习中国传统乐器古筝来培养自己闺女的气质。“当初让孩子学习古筝,也是基于兴趣,同时古筝弹奏可以提升素质、启发智力、培养耐心、陶冶情操,并且丰富孩子暑期生活。”高先生说,通过学习孩子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人际交流能力都有明显的改变,对自我心理控制能力也进步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