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双城镇:以人为本 化解矛盾纠纷暖人心

谢圣耀在调解纠纷(资料照片) 魏帆 摄

“刘所长,我和郑某在不动产登记中心办好了抵押登记手续。”“好的,今后你们在协议履行过程有什么问题及时联系我们。”4月23日,通过对当事人的回访,柘荣县双城镇司法所所长刘成正了解到困扰某工厂老板谢某许久的资金安全问题暂告一段落。

原来,从2003年起,谢某就一直为郑某经营的剪刀厂提供部分配件,双方历来合作无间。2016年因资金周转,郑某和妻子向谢某拆借60万元,约定按照月利率1%计息,并在借条上载明以郑某夫妇在双城镇某处住宅抵押。不料,近几年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和成本上升,郑某的工厂渐渐陷入困境,到2019年3月,不但结欠谢某货款20多万元,利息也拖欠了好几个月。因多次催讨无果,谢某打算去法院起诉,3月27日拿着借条和郑某住宅的房地产证到双城调委会咨询。

在详细了解事情经过后,双城调委会调解员耐心地对双方当事人进行法律知识宣讲,分析其中利害关系,拿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调解方案,后期又积极跟进事情发展,4月22日,谢某与郑某夫妇共同办理了住房抵押登记。至此,这起涉及多个法律关系的疑难纠纷在调解员全程服务下,得到了完美化解。

此种事例在双城镇不胜枚举。做为县城驻地的双城镇人口构成复杂,共有常住人口5.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9万人),常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5%以上,全县70%的矛盾纠纷发生在双城镇或涉及双城镇居民,民间有“双城安,则柘荣安”的说法。

2003年3月,双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应运而生。在工作中,人民调解委员会前移调解阵地,延伸服务触角,融入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主动收集社情民意,利用网格化综合信息平台,定期排查上报矛盾纠纷,按照群众矛盾纠纷所属类型、复杂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类,同时依据调解员本身职业特长安排分工协作,建立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民间调解“四调联动”工作机制。

“草根和事佬”便是双城镇化解矛盾纠纷的金字招牌。

走进位于溪坪社区“和事佬”工作室,也就是68岁老党员谢圣耀的家,一眼就看见墙上挂着一面党旗和工作室的介绍、履职承诺、理事会职责等内容,简陋的客厅里整齐地摆着几张椅子。

“做村民的调解工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最朴实的言语和他们沟通。”老谢说,只要当事人上门找他调解,他都是先坐下来拉拉家常,缓和一下紧张的气氛。然后再运用土话、软话、硬话等群众语言,争取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当然,调解不能只靠嘴皮子,为了能在关键时刻“镇得住场子”,平日里的老谢只要一有空就认真学习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他工作室的铁皮柜里,记者看到《福建省地方性法规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调解法》等法律书籍。“依据法律和政策,用朴实的语言与村民们沟通,实现法与理、法与情的结合,这样更容易让纠纷双方心服口服。”老谢说。

今年5月,老谢刚刚调解了一起婚姻家庭纠纷。“闪婚又闪离”的孔某和罗某在协议离婚时因为礼金、金银首饰、婚姻期间债权债务等事争执不清,双方一直僵持不下,期间多次发生激烈争吵,孔某拨打报警电话后,民警来到现场告知双方通过法律途径解决。5月27日上午,孔某和罗某各自带着自己的家人来到双城调委会,调解过程中双方依旧唇枪舌剑、互相辱骂。

在听了事情经过后,老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单独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在得知没有复合的可能性下,根据他们的意愿拟定了财产分割协议,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完字后,这次“闪婚”“闪离”的婚姻家庭纠纷落下帷幕。

“我们认真总结推广双城民间调解中心与‘草根和事佬’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以打造谢圣耀个人调解工作室为抓手,积极参与金牌调解工作创建。”刘成正告诉记者,依据网格管理,双城镇在各社区(村)成立了24个民间调解“草根和事佬工作室”。这些“和事佬”都是来自各社区(村)熟悉法律知识、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事业的居民、乡贤或族老,靠着“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的理念,平息了一起又一起矛盾纠纷。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8年,双城镇共调解各类案件662件,调解成功654件,调解成功率99%,其中跨乡镇群体性疑难复杂的死亡纠纷23起。没有因调解不及时、不得力导致民转刑或群体性事件,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2019年上半年,共化解矛盾纠纷43起,涉及当事人81人,协议涉及金额485.2万元,调处成功41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