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 灼灼其华 ——蕉城区老区基点村桃花溪纪事

四方游客慕名前来开展红色之旅

【桃花溪村简介】

桃花溪村位于霍童镇西南部,西与虎贝镇交界,东与洋中镇毗邻,离霍童镇区30 公里,距宁德市区 50公里,海拔760米。明朝肇基,至今有500多年历史。1934年9月,闽东工农红军进驻桃花溪,桃花溪村成了闽东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诞生地、三年游击战争重要支撑地、北上抗日集结整编地。村中保留有师部旧址、战壕遗址,叶飞、阮英平、范式人等旧居八处省级文保单位。全村现有210户,总人口668人,其中党员27名。主要产业有旅游业、农业、林业、药材业等。现有优质品种桃树200余亩;中草药材黄栀子200亩;猕猴桃120亩。有高标准建设游客服务中心、特色民宿。去年村民年平均收入1万元。

抉 择

一个姓氏在哪兴基创业,是物竞天择的结果,也是人们智慧与勇敢抉择的结果。一个村庄能栖下多少历史印痕,是历史对村庄的选择和使命所赋。桃花溪村就在这抉择与担负中谱写下红色的诗篇。

徜徉时光的隧道,寻找桃花溪村历史的足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仿佛成为这个桃花溪先人筚路蓝缕迁徙到这里的预言或注释。“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相传明朝时期陈氏先祖一日见溪水中桃英漂流,便从老家七都出发,一路沿溪而寻,向西北而上,到了支提山,见一胜景,群山环抱,山峰耸立,周遭古木参天,花草香气弥漫,驻足静听山间淙淙流泉,勃勃生机,再看溪水,清澈见底,溪上落英朵朵,感觉这正是他要寻找的开疆拓土、肇基兴业的好地方。就这样,他们在这里开荒种地、起舍居家、开枝散叶,成了桃花溪村。

游客缅怀闽东革命往事

生息繁衍以炊烟为旗,革故纳新,求变求进则以信念为指引。历史又给了善于求变的桃花溪人一个重大的抉择。

1931年3月,在福州加入共产党的颜阿兰受到中共福州市委的派遣回到霍童,开展革命工作。这一历史的强音传到了桃花溪村,他们聚在村头说革命的事,聚在陈氏家族议事厅里议如何革命,村里男女老少激情迸发,人人如同山花逢春,绽放出燃烧的热情。桃花溪群众也相继成立了贫农团、妇女会、抗租团、儿童团等群众革命团体。桃花溪村的革命热情与群众的觉醒,如同村里灶烟一样,从山里飘到了山外,像当年的桃花落英一般,迎来了革命队伍。这可是历史选择了桃花溪村。1934年9月,根据中共闽东特委的决定,叶飞亲自从连江带领闽东工农红军独立第十三团来到桃花溪。他们在这里安营扎寨后,福安的闽东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和寿宁的闽东红军独立营相继到达桃花溪集中,9月30日早晨开往支提寺会师,正式合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

1935年2月,成立了桃花溪中心支部,下辖41个农村党支部,共有160多名党员。桃花溪成了宁德县委二区的联络中心。随后,闽东特委又在这里设立了宁屏古办事处,领导闽东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凭借着革命者的顽强斗志,凭借支提山的复杂地势,凭借着桃花溪村一带坚实可靠的革命基础,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让闽东的革命队伍有了牢不可破的阵地。

感 恩

桃花溪村的百姓感受到革命军队,生活俭朴、纪律严明,打恶霸、保百姓,爱民亲民,如同亲人。他们感恩这支队伍,大力的支援红军游击队,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放哨、送信、收集情报、购买物品、送粮、送盐。当时桃花溪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红军回桃花溪,理发、补衣、洗机枪,练兵、宣传说真理,百姓人人笑嘻嘻”。就这样全村男女老少,全民皆兵,桃花溪村成了红军村。他们主动腾出自己的家给红军住,腾出议事厅给红军当指挥部。

1937年10月,闽东特委遵照中共中央“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指示精神,一面先后派范式人、阮英平与闽东国民党当局谈判,一面将闽东红军独立师和各县游击队及新入伍的战士共1300多人陆续集结在桃花溪整编。桃花溪的百姓不仅为军需提供了大量的物资,还主动承当了接待工作,为整编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使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顺利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1938年2月14日,叶飞、阮英平率第三支队第六团1300多名指战员,从屏南双溪、棠口出发,奔赴抗日前线。

少年儿童在桃花溪接受革命教育

这支部队怀着敌仇、民恩之情挺进苏南转战于各个战场,1939年5月,与江阴、无锡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江南抗日义勇军”。夜袭江苏浒墅关车站,火烧上海虹桥机场。打得日军魂飞魄散,被誉为铁军。《芦荡火种》《沙家浜》等影剧反映的就是这一段史实。

抗日战争胜利后,桃花溪的党组织和游击队进一步恢复发展,一心想迎回自己的亲人。1947年,党中央派阮英平从前线回到福建,7月,他回到桃花溪村后发动群众投入到解放战争。在桃花溪举办培训班,培训了一批革命骨干。为感恩,为革命的最后胜利,桃花溪的革命队伍创办合作社,帮助群众克服困难,走上生产自救的道路。1947年9月,在桃花溪附近的洋中镇九斗丘村成立闽东地委,阮英平兼任地委书记。从1931年到1949年,桃花溪历经革命战争重重磨难,赢得了“十八年红旗不倒”的美誉。

历史不容忘却,英雄事迹为后人代代传诵,彪炳千秋,先烈们用血肉之躯换来今天的和平年代,如今战火烟消云散,春风又吹进了这个小山村,桃花一朵朵又绽放在了枝头。桃花溪百姓不忘记革命历史,革命者也心系桃花溪村。

山阻水隔,阻隔不了军民深深情谊,或是一封书信来住,或是一次电话问候,彼此心心相应,桃花溪村的百姓谋划着发展,革命先辈挂念着这里百姓的生产生活。修通公路成了他们心头的共同大事。他们心想一处。桃花溪的村民说,开通这条路完全要感恩于党,感恩于当年的革命前辈。桃花溪的干部四处跑项目、筹资金,上级领导也多次奔波筹款,开路的事有了眉目,可是好不容易筹到的修路款又因大环境的改变和发展需要的调整,那些款项另有他用,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老红军陈挺同志得知此事,拄拐赶到了福建省发

改委,说了一句:千砍万砍,桃花溪这条路不能砍!他的感恩之情与老区人民的迫切需求,就这样让这条路破土动工。

至此,桃花溪村走上脱贫致富的感恩路。路通了,曾经的亲人也回来探亲了,一双双手热情相握,一个个回忆随风吹醒,“个个老革命”精神焕发,出点子,出力量。

上世纪九十年代,范式人的夫人茅苓来到桃花溪,看到村里一张张纯朴的脸,一个个浑身是劲的青年,桃花溪发展不缺力气,但缺的是发展资金,她当场给省交通厅与老区办打了电话,说明了桃花溪村的困难,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给桃花溪村的建设发展提供一些支持。就这样又给桃花溪村一份温暖丰厚的回报。桃花溪的百姓也不忘感恩。心想,革命时我们做贡献,但如今不能因此而躺在功劳簿上,也该在新时代有所作为。他们积极走访省、市、区老区办,跑项目、找点子、寻路子,终于走出了一条适合于老区基点村的发展路子。

新 路

历史牵引着溪流不停朝前,桃花溪村勇立潮头。他们立足村情,发挥优势,开始了新的历史征程。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红色旅游助力老区脱贫。桃花溪村按照《蕉城红色旅游发展规划》,通过开发红色资源,因地制宜结合乡村休闲旅游,打赢红色文化扶贫攻坚战。桃花溪村高标准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展陈馆、红军广场、红军食堂、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修复叶飞、阮英平、范式人、陈挺等革命领导人旧居、师部旧址等革命遗址。2018年成功完成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旧址景区改造工程项目立项,项目总投资约1495.65万元,其中申请到中央补助1028万元。成功申报了师部旧址、抗日防御战等八处省级文保单位。如今桃花溪村成为第六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市、区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福建省委党史教育基地、中共宁德市委党校宁德市行政学院教学基地。并开展强势宣传扩大影响,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如今到桃花溪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教育人流如潮,仅去年“七一”期间,接待游客约2万多人。

产业发展带动老区致富。确定了“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依托景区发展,广泛动员村民参与扶贫攻坚,开创了老区振兴发展的新局面,创办苏区生态经济合作社。种植优质品种桃树200余亩;中草药材黄栀子200亩;猕猴桃120亩;在规划团队竹子专家的指导下,对竹林进行品种改造和竹林肥力的改造;盘活红色资源,重建的红军食堂在2018年建党日投入使用。投资建设特色民宿,鼓励引导村民用租赁、合作方式利用闲置民房发展民宿。

求富还得新绿亮洁。切实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将老区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财政投资的引领作用,着力实施革命老区民生工程。

如今走进桃花溪村,面目一新,水泥砖铺路、绿树荫映、繁花簇拥,屋舍俨然。还建起了既适用又有品位的科普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等功能室。红色基因在这里相传,新时代新农村在老区基点村焕发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