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九岭

在寿宁县芹洋乡九岭古道,古老与生机在这里汇聚。

九岭作为昔时寿宁对外交通的正道,是建宁府到寿宁县城,乃至闽东浙南地区来往的必经之路,这些年,因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而逐渐荒废。如何更好的保护与开发九岭古道,“锌橙之乡”的芹洋正在寻觅出路。今年4月以来,芹洋乡党委、政府以将九岭古道打造成冯梦龙文化的实践之路为目标,对九岭古道进行了修复性的开发与保护,期望昔日繁盛千年的古道再现芳华。

九岭风光。

文化积淀厚重

芹洋乡地处寿宁县西南部,素有“生态库区茶果之乡”的美称。九岭村位于芹洋乡东北部,整个九岭村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村内保存尚好的九岭古道了。

九岭古道,始筑于宋代,因所处山脉有九座连绵的高峰而得名。原为政和县城通往大安乡官台山银矿之驿道,是寿宁县历史最悠久的官道,也是古代府县官员往来和公文递送的必经之路。该段古道全长10公里,路宽约1.5米,路面由芹洋境内溪中特有的深红色片石筑砌。沿九岭古道拾级而上,至岭巅,海拔落差达574米(从316米至890米)。

据史料记载,旧时,九岭溪上建有碇步一条、木拱廊桥一座与九岭古道相接;岭旁建有双岩寺、九峰寺各一座。沿岭还建有茶堂一座,凉亭5座,泉水5眼,岭道两侧植松、樟、枫树数百株,供行人休憩避雨解渴遮荫。

近千年来,南来北往攀过九岭的文人骚客难以计数,而宋状元、泉州知府王十朋是目前已知第一位为“九岭”赋诗的名人。宋乾道五年(1169年)冬,58岁的王十朋卸任北归,一路舟车劳顿、风尘仆仆地来到芹洋九岭溪,只见一座大山横亘眼前,王十朋一行攀上九岭古道,夜宿九岭旁的双岩寺,尽览九岭风光,有感而发,赋有描述“九岭”的五言律诗《入长溪境》及《双岩寺》七言律诗。《入长溪境》诗云:老矣倦游宦,入闽知山川。三山疑隔海,九岭类攒天。插稻到山顶,栽松侵日边。长溪水无限,前更有清泉。

罗献臣,广东番禺人,约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隆庆三年(1569年)间任寿宁知县。他曾赋有《游三峰古刹》一诗,诗云:十年奔走一萍踪,谪吏杨梅觅旧封。带月振衣悬九岭,隔云飞锡望三峰。鸣钟禅定惊巢鹤,弹钵僧房起卧龙。莫惜浮生闲半日,大玄真论几相逢。从“带月振衣悬九岭”句中看,一位被人尊为“百里侯”的堂堂知县,为什么要昼夜兼程心急火燎地在九岭古道奔走?翻开《寿宁县志》,罗献臣主政寿宁期间,正是倭寇猖狂袭扰寿宁之时。不知是不是倭寇攻城的烽火狼烟,让罗知县马不停蹄地星夜赶回寿宁?

岭道的植被茂密,至今还生长着数百年的古松两棵,这离不开寿宁知县蒋诰的努力。据冯梦龙《寿宁待志》记载:万历四十一(16l3年)至四十三年,蒋诰任寿宁知县期间,为了让行旅客商在越九岭时,炎炎夏日免受烈日暴晒,猎猎隆冬稍减寒风吹袭,捐俸让村民在九岭两侧栽植松树、樟树、枫材、柳杉数百株。同时,蒋诰还鼎革刑罚,允许处笞刑的犯人在九岭栽种松树、枫树以赎罪。蒋浩的这一善举,为行人撑开了荫凉巨伞,赢得了后人千秋钦敬。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1958年前,漫漫九岭沿路的古老松树、樟树、枫树、柳杉遮天蔽日,成为一道长达十里,极为壮观的绿色风景线。盛夏,十里浓荫致爽,让行人消解旅途劳顿;秋冬,一路枫红似火,令商旅忘却天涯寂寞。可惜,在后来的岁月里,九岭古树惨遭砍伐,幸存者仅有两株,令人扼腕叹息。

九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清朝时,太平军曾兵败险隘。清咸丰七年(1857年)三月至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太平军曾四次入闽,先后攻占福建40多个府县。咸丰八年(1858年)二月,太平军杨辅清、杨义清部从岭阳关二次入闽。二十一日占领浦城,二十九日占领松溪、政和县。三月,太平军由政和县入境南溪,兵锋直指寿宁。太平军由平溪经芹洋攀九岭向寿宁县城挺进,计划一鼓作气攻下鳌阳城。在九岭头,太平军被居高临下踞险守御的卓麟英部团练堵截。九岭地势险要,卓麟英重兵防守九岭咽喉之地九岭头,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太平军一次又一次发起猛攻,都被团练居高临下的箭矢和那沿岭翻滚的礌石滚木所击退。双方相持数日,太平军伤亡累累却寸步难进,只能望岭兴叹,无奈退兵。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清廷论功行赏。卓麟英因防守九岭头保卫鳌阳城有功,诰封武翼都尉(从三品),后升武义都尉(三品)。清源镇清源村中的“武翼第”,就是卓麟英在诰封“武翼都尉”之后,大兴土木兴建的邑内最大的一座清代私家建筑。

这条寿宁历史最悠久的官道,除了有宋状元拄杖赋诗、罗献臣带月振衣悬九岭、明知县捐俸植松、太平军兵败险隘的故事,还有清藩王剑埋古井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靖南王耿精忠、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三人原为明朝大将,因降清灭明有功被清廷封为藩王,时称“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诏撤“三藩”,导致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起兵反清。《寿宁县志》载:“耿精忠据闽反清时(1674年至1676年)曾屯兵于九峰山。1986年,在九峰堂的古井中,发现柄上镌有‘耿精忠’三字的短剑一把,为当时波及寿宁的‘闽变’提供了物证。”九峰堂内沉埋着耿精忠宝剑的这眼水井,深1米,宽1米,长2.5米,四周条石嵌砌。井旁立有石碑,镌“景泰元年建”等字。

九岭题刻。

古道重现芳华

古时寿宁有民谣云:“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从中可体现九岭的蜿蜒曲折、坎坷不平,攀爬者多艰险。冯梦龙在寿宁任知县期间曾多次艰辛地攀过这条古官道,与古道结下许多不解之缘,并在其所著的《寿宁待志》中对古道进行了描述。他在《铺递》章中写道:“正道通政和者六,曰总铺,曰叶洋,曰芹洋,曰尤溪,曰平溪,曰南溪”。“余每铺立一牌坊,标名某铺。至南溪界首,复立坊题曰‘政寿交界’,使入吾境者可计程而达也”。为感受冯梦龙攀爬九岭的艰辛,笔者也攀爬了一回九岭。

从九岭村上九岭自然村,到村民集资兴建的冯梦龙长寿亭,沿着古道石阶而下,一路蜿蜒曲折,茶山青翠,枫树蔽日,回首环顾岭下,蜿蜒而至的九岭溪如玉带飘于足下,时而可见不远处牛头山水库所带来的溪雾蒙蒙腾起,漫遍山野,好一派胜景。走至枫树岭后再回头拾阶而上,古道或缓或陡,不乏艰险,然而随着登顶远眺,芹洋全景尽收眼底,群山苍翠,青黛如画,令人忘却疲倦。

脚下的古道不时可见薄薄的一层泥土痕迹。古道两旁一米范围的杂草已清理得十分干净。今年4月起,芹洋乡党员干部与群众投工投劳对古道进行修复。

“对古道的修复按修旧如旧原则进行,极力保持古道原有的样貌。许多路段被塌方的山体淹埋,大家就一锄头一锄头将这些土方挖开露出路面,原本塌方的用相似的石片或鹅卵石补砌,全部修复成原本1.5米的宽度。古道上及两旁一米范围的杂草、竹子全部人工砍伐清理干净……。”芹洋乡党委副书记范蔚霞介绍说。

修复古道时还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九岭村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脱贫的贫困户黄立栋回报社会,将位于古道旁的一块地捐献出来用于修建停车场。今年五一期间,芹洋乡政府和九岭村的党员干部,带着家属,放弃五一假期,一起上阵义务修古道。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一期修复古道3.5公里。

寿宁县对古道文化进行深入挖掘,设立了旅游导览图,在不同的遗迹和节点设立冯梦龙所著《寿宁待志》中与古道有关的故事牌坊。如,“宋状元王十鹏拄杖赋诗”“明知县蒋诰捐俸植松”“清藩王剑埋古井”“太平军兵困九岭”等。此外,还设立县树文化展示区。下一步,将修复梦龙亭和古茶亭,在九岭溪开发游客烧烤区,对官路洋至金钟洋段已经毁坏的二期古道进行修复。

“经过精心挖掘,让冯梦龙文化在古道上得到真实再现。使人走到古道就像赴一场与冯梦龙对话的时空穿越之旅。”省委组织部下派九岭村第一书记王联辉表示。

古道修复后,来这里缅怀时光和感悟冯梦龙文化的市民渐渐多了。“(上世纪)80年代,我在寿宁一中就读时,每个星期间都要返往一次古道回家和上学。工作以后,多次想到古道走走,可惜道路被杂草和土石淹没,行而不得。现在好了,可以带着孩子一起体验我曾经的求学之路了,在这里即能给孩子身体的锻炼,还能学到许多冯梦龙文化知识,一举两得。”带着孩子来古道徒步的市民黄庆元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