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白茶之乡“点头”

点头镇,外人乍听,无不觉着怪怪的。凭什么点头?一个表示肯定的动作,何以用作地名?没人能回答。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上福鼎三中时,才知道有个点头镇。它和其他乡镇没什么特别之处,低矮的木瓦房,挨挨挤挤的,黑黑黢黢的漠然一片,一条窄小的街道贯穿南北。当看到那座建于明朝的天后宫,和它的藻井上那幅洋人画像时,我受到了不小震撼。洋人几时来过这里?好几年后,一位文物专家告诉我,天后宫未建前,点头就已融入海上丝绸之路了,茶叶是主要出口物资,洋人来来往往做生意,实在是正常不过。

晾青

近些年,随着福鼎白茶的崛起,作为地方小文人,我有机会几次到点头,对这个白茶之乡有了大概了解。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柏柳村一个叫陈焕的孝子,为给老母治病,上太姥山求太姥娘娘,娘娘感于他的孝心,梦中把种茶的技艺传授予他,从此,由柏柳发端,福鼎境内的山区,逐渐变成了茶乡。柏柳村家家户户以茶为业,代有名茶人诞生。清光绪元年,出了个梅筱溪。他20岁,经岳父陈正聘指点,走上从事茶业之路。他不仅善做生意,且善于研制茶叶新产品,很快名闻八闽,人称“梅占魁”。同村的名茶人,还有梅毓职、梅世欢、梅秀蓬等。他们把茶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誉满闽粤。民国初,梅秀蓬以茶会友,结识了时任广州孙中山元帅府参谋、黄埔军校少将总教官何应钦。何爱喝梅的白茶,赏识梅的人品,两人成为莫逆之交。梅母叶氏花甲之庆,何送了块方匾祝寿,匾文“纯嘏尔常”,乃其手泽。此匾至今乃保存完好,人们还盛传着柏柳茶人的这段佳话。如今柏柳村是“国家茶树良种大白茶原产地”“中国白茶第一村”,梅氏后人梅相靖成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与梅筱溪同时代的陈炽昌,点头广顺里人,出身茶业世家,创办了陈广顺茶叶商行、联成茶厂,是个茶叶实业家。福州一位杨姓茶老板,看中陈炽昌的为人和茶艺,特聘他为福州茶业会馆“掌盘代”。 陈炽昌利用这个机会为家乡的茶叶销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当时在榕从事地下党工作的老乡提供了安全保障。 

继之,龙田村出了个李得光。1923年,李得光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法律系。他追随孙中山先生,先后加入国民党、中华革命党,抗日战争时间,积极投身反侵略、反独裁斗争,辗转京津沪闽粤桂等地,结识了郭沫若、夏衍等文化名人,以及一大批政治人物,成为一名活跃的职业革命者和社会活动家。1939年,因积劳成疾,返乡休养。目睹家乡茶业因战乱而导致凋敝,他毅然挺身而出,利用自己的政治、人脉资源,成立起福鼎白茶合作联社,亲任主任,联社下设村社,茶农直接向村社售茶、领款,联社负责内外销售,使得茶农由于减少中间环节的盘剥,增加了收入,茶业的发展没有因为战乱,受到太大影响。这在福鼎,乃至福建都是首创,实在是功莫大焉。

点头镇一代一代的名茶人,像接力跑一样,让家乡白茶的声名远播海内外。都说事业是奋斗出来的,点头茶人是靠着不懈拼搏,将茶业做大做强。

在参加镇第一届民间斗茶赛那天,我抽空去了长品茶业公司,公司办在老总庄长品老家后坑村,小溪从前面潺湲流过,背后是郁郁葱葱的山峦,风光旖旎,环境清幽。庄总格外开心,因为刚传来信息,公司选送的茶叶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他拿出获奖好茶,亲自沏给我品尝。茶之色、香、味、形具佳,为我首次体验,茶魁称号,当之无愧。交谈中,庄总不知不觉把话题转到其胞弟的六妙茶业有限公司。胞弟庄长强主打品牌“六妙白茶”,享誉世界。何为六妙?六者,顺也,妙者奇也,顺天地而建奇功,乃六妙宗旨也。十余年,从中国驰名商标,到意大利米兰世博会金骆驼奖,从英国王子婚礼茶,到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专用茶,六妙可谓出尽风头。

听过介绍,我迫不及待地走进距离不远的大坪村六妙白茶庄园。庄园占地4600余亩,核心区321亩,布局着世界名茶品种园、世界茶博文化园、白茶主题酒店、中国白茶窖、中国茶酒坊、中国白茶研究院、中国茶艺文化馆等,集白茶种植采摘、生产加工、制作体验、品牌营销、文化传播、旅游观光于一体。走进白茶庄园恰似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新奇、赞叹、兴奋、入迷、感佩、留恋, 岂止六妙哉?简直是众妙毕俱矣!古人云; 黄山归来不看山,我觉得,六妙归来不看茶了!今年8月26日公司正式签约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主持人王刚为品牌代言人。还推出福鼎白茶首款六妙大红印7066,献礼祖国七十华诞,并与央视达成广告投放战略合作协议。

点头茶园

从六妙白茶庄园归来,镇茶业协会秘书长老陈邀我参观芳茗、永香、瑞达、董德等几家可与六妙比肩的企业。鉴于时间有限,我只选择了山上的纪生缘(福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办在牛埕岗原知青点入口处,一座刻有“知青茶场旧址”六个大红字的石碑,赫然矗立着。其旁,一株数百年老樟树,沙沙作响的叶子,仿佛在诉说当年15名知青年艰苦开垦茶园的历程。知青楼和老茶树,陪我一道静静地聆听着。公司董事长纪相炳原先在天津市做生意,老家茶业火了,果断返乡做茶。他看中老茶场,因为它是有机肥栽种,无公害管理,可以保证白茶的优良品质。此外周围还有大大小小的特色旅游景点,可做茶旅文章。果然,闻名而来购茶、旅游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有些茶商特意来此度假。今春,这里举办过2019“开春第一茶”首届乡村茶旅文化节,全国各地摄影家、新闻媒体记者、各界嘉宾300多人,欢聚一堂,祭茶神、务茶事、赏茶艺、品茶宴,流连忘返。

兴致勃然,我不顾老病残躯,趁势登上全镇第一高峰——马冠尖。该峰绝类一根竹笋,立于镇中央,独自支撑着蓝天,据考证,它是闽东民间女神马仙姑的道场。驻足峰巅,纵目四望,东面八尺门湾,连接茫茫的沙埕港和东海,其余三面群山绵延丘陵似波浪,涌动着层层茶园,那景像,不禁让人想到世界遗产——云南哈尼梯田。镇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移到八尺门滩涂垦区,漂亮的楼房,整饬光彩,扆山溪从中向东蜿蜒,流入海湾。募地,一个村子点亮我的眼球,那就是王孙村。赵宋灭亡时,皇族的一支,南逃至此定居,为不忘自己的身世,取王孙为村名。著名诗人陈与义路经此地,写下《王孙岭》七绝一首,曰;“已过长溪岭更危,伏龙莽莽向川垂。斜阳照见林中石,记得南山隐去时。”皇裔们也带着种种优秀文化,我想,点头籍的理学后继孙调,孙中山内阁顾问朱腾芳,许是这优秀文化的精华吧?当然,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下的点头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为家乡收获了“全国特色小镇”“全国乡村建设示范镇”“福建省产茶明星镇”“福建名茶之乡”等诸多荣誉,前人做梦有没有想到?正是“八尺门开新潮涌,扆山户启紫气来” !

回到镇里,我再一次全身心浸淫于茶乡的氛围中,处处闻到的是茶,听到的是茶,看到的是茶。在茶业协会,我读到一组数字:全镇现有茶园36676亩,居全市之首,茶叶加工企业1578家,其中公司538户,茶厂120家,茶叶经营店843家,合作社77家,SC取证134家,从事茶叶人员占总人口的80%,全国最大的茶青交易市场,日交易量最高达500吨。这些数字传递出的信息,说明这里几乎每一块园地都种植茶叶,每一户人家都经营白茶。

点头镇已举办过八届开茶节,有五届被央视直播。今年开茶节,我参加了,在茶青交易市场,见到了真正的人山人海,茶山茶海。我挤着挤着碰到熟悉的郑老汉,他一身露水,挑着一担茶青。他和老伴在城里孩子家,茶季才回村个把月。他说:“茶叶值钱.不回来采摘太可惜了!去年,3亩茶园,头春就收了3万多元,看样子,今年不止这个数。”徜徉在茶叶街,又无意中发现我为之命名的茶庄。老板是个少数民族青年,原先在我内侄的企业开车,去年回乡做茶。他家的茶叶无公害管理,老父是老茶师,做出来的产品很抢手,年收入几十万元,比开车强百倍。开茶节结束,董氏茶庄老板执意开车送我回城。路上告诉我,他的儿子、女儿都在城里做茶生意,都发了,置了房产、小车。“白茶值钱。眼前最缺的是采茶工。”“听说来点头采茶,很赚钱。”“工钱是所有采茶青的一半,头春茶青一斤百来块,你说赚不赚钱?”

哦,点头,白茶之乡,实至名归!

点头,就凭你的白茶,和白茶赐予你的崭新面貌,我能不诚悦地为你点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