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高山茶” 托起山乡致富梦

茶山风光吸引摄影师采风 袁晓昊 摄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与关键,只有做好乡村的产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地处闽浙边界的寿宁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寿宁大力推动茶产业振兴发展,打造出云生雾养的“寿宁高山茶”,并在茶叶市场异军突起,带动了全县70%的农户脱贫致富——

10月收获季节,茶园青翠依然。在寿宁县托溪乡托溪村连片的茶山上随处可见茶农采摘秋茶的身影。

“这两年茶青的收入比往年高不少。”在茶园中采茶的精准脱贫户范远妃说,“比如今年春茶开采之初,优质茶青收购价一公斤最高可达40元,由于品质优良,很多茶商早早就到各个茶山路口来收购。这些年乡里将我列入精准贫困户帮扶后,我靠多种茶、多采收增加了收入脱了贫。”

据寿宁茶业局局长刘登勇介绍,寿宁是全国重点茶叶主产区,茶叶的产出效益事关乡村的振兴。近年来,寿宁大力推动茶产业的品牌建设,提升茶产业附加值,让茶农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春茶采收价格相较往年提高了20%至30%,茶农采摘一季春茶的收入占其全年茶叶收入的一半以上,各乡村呈现出日新月异的良好景象。

双管齐下

贫困村成“中国茗村”

走进武曲镇承天村,只见一座座砖混结构楼房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一条条机耕路或步行道在茶山上、果园中延伸,见人进村,村民脸上都带着亲切的微笑向你打招呼。

“我们村是名符其实的茶叶村,家家户户都靠种茶增收致富,户均茶叶收入2万元以上。”承天村支部书记范学强乐呵呵地表示。

承天村曾是一个非常贫困的村庄。村子位于长溪西侧,这条母亲河哺育了沿岸群众,但宽阔的河面也阻隔了发展之路。1972年出生的范学强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日常的口粮只有地瓜米,上初中时冬天穿着解放鞋踩在冰面上双脚冻伤的情景。30多年前,承天大桥尚未建成,村子长期与外界分隔,村民出行只能依靠渡船。1982年一次渡船事故,让承天人下定决心,齐心协力打通了对外通道,建起了承天大桥,进而发展茶产业,用双手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范学强介绍,由于承天村人思想理念相对开放,很会钻研,种过甘蔗熬过蔗糖,种过芙蓉李,养过母猪,卖过地瓜苗,而这些收益都没有茶叶来得长久。借助与市茶科所相邻的便利,1985年起,承天人就将低产的小菜茶改植成产量高、萌芽早、制优率高的福云6号和7号茶。随着市场的变化,2006年又在全县率先开始种植金牡丹、金观音等新品种优质乌龙茶。

云雾弥漫茶乡 袁晓昊 摄

目前,承天村现有茶园1500亩,其中金牡丹等新品种占一半。这给承天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可观收益。范学强本人种茶30多年,种植金牡丹、金观音等15亩,每年仅春茶收入就达7万多元。同时,他还培育金牡丹等新品种茶苗,每年产量100万至200万株。种茶与培育茶苗两项合计每年收入达20多万元。在范学强的示范带动下,武曲镇许多村庄群众加入茶叶改植和种茶苗的队伍,特别是承天村与南岸村就有300多户育苗专业户,成了寿宁茶苗主产地,培育苗木60多个品种,年育苗2000万株以上。承天村种植的乌龙茶品种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一村一品”,承天村还入选中国茶产业课题研究组评选的“中国茗村”百佳榜。

茶旅融合

云雾茶乡变身大公园

每当夕阳残照,站在寿宁县竹管垅乡竹管垅村茶山公园放目远眺,远处的山谷中薄雾弥漫,近处的茶园青翠欲滴。茶园中不时可见人影晃动,有的是肩挑茶青的茶农,有的是慕名前来拍摄茶园风光的游客。这是“福建省产茶明星乡镇”竹管垅万亩茶园中的一处茶旅融合观光地。

72岁的竹管垅村华东新村贫困户叶成交一边采茶,一边与笔者聊起30年来的经历,他感叹到:“这么多年的苦难总算过去了,靠着茶产业,如今大家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

原来30多年前,叶成交是桥仔头自然村有名的贫困户。那时年幼的小儿子常年生病,他四处借钱长年奔波外地给儿子治病,每年仅治病的费用都要二三千元,加上当时农村没有什么收入,欠了债很难还上,生活过得很艰难。

“那时农村普遍种植小菜茶,产量低。村里30多户人家,一年春季仅能生产三四十担茶干,平均每户的茶叶收入仅有二三百元。1990年开始,竹管垅乡大力推广种植产量、价格双高的‘福云六号’茶,每户人家平均种了1亩多,大家的收入慢慢增多。”叶成交说。靠着种茶他慢慢偿还完了债务还在乡里盖了新房。如今,每年采茶收入上万元,闲暇时,参与社区的公益事业,与老伴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日子过得舒心。

云雾茶乡 吴苏梅 摄

竹管垅村下辖竹管垅、山枣坑、桥仔头等5个自然村,资料显示,1988年,竹管垅村1560名人口中,贫困人口占三分之一,人均纯收入仅443.4元,农业总产值仅21.17万元。为了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该村开展了茶叶“五新”技术推广以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并探索推行“支部+茶企业、支部+合作社、支部+电商”等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示范岗设在致富项目上,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户;建设集茶青交易市场、电商服务中心、综合客运站等为一体的茶产业服务中心,引进有实力的茶企落户,特别是动员乡贤回村投资创业,发展茶产业和休闲生态旅游,促进群众当地就业,增加收入。努力出成效,截止2018年底,该村贫困人口已部分脱贫,人均纯收入提高到上万元,农业总产值提高到2000多万元。其中,茶叶从过去的单一品种发展到现在的白芽奇兰、金牡丹、金观音等6个品种,茶园面积从1988年1600多亩扩增到现在的3280亩,茶叶总产值从18万元增长到现在的1968万元。

茶产业的规模种植造就了竹管垅山青茶绿、生态清新、畲韵浓郁的自然和人文风光,也带动了山乡茶旅融合发展。近年来,该村结合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县域乡村旅游布局规划,一方面推进云雾茶乡交通基础设施及人居休闲环境改善,另一方面致力探索茶语小镇特色乡村游项目建设。竹管垅乡通过举办“茶旅文化节”“高山茶米节”“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等系列民俗节庆活动,挖掘茶乡人文内涵,并配套完善摄影台、观景台、休闲木栈道、观赏花卉种植等休闲元素,使云雾茶乡成为不少摄影爱好者的理想取景地。

“我们希望,通过提升传统的茶产业,延长产业链,充分挖掘生态茶乡的资源优势,实现茶业富民、茶旅富村,让绿色茶山成为老百姓的致富金山,让竹管垅成为茶叶大公园。”竹管垅乡党委书记郭晓妍说。

茶农忙碌地采摘茶叶 袁晓昊 摄

政策推动

百年制茶世家迎新生

位于寿宁县凤阳镇的永和春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里一片忙碌的景向,茶叶加工车间里制茶师正忙碌地生产着红茶和白茶。办公区内,公司董事长卢允福正清点线下和网络定单,让员工备货发货。

今年36岁的卢允福是寿宁县凤阳镇天香村人。早在清朝末年,天香村卢家先祖就以种茶、制茶、售茶为业,并创办了“永和春”茶行加工销售茶叶,因茶叶制作技艺精湛,品质优越,茶行驰名中外,茶叶远销国内外。

随着社会的动荡,茶叶市场持续低迷。1951年,卢氏家族关闭了茶行,只以种茶为生。作为卢家第四代传人的卢允福从小跟随父亲种茶、采茶,对茶叶有一种别样的情怀,因此大学报考的就是农学专业。2004年他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先后就职于福建省农资集团和中国农资集团。

在外学得一身市场拓展的本领后,2011年,他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到凤阳乡天香村创业,希望重振“永和春”这块百年老企品牌。2013年,他恢复创立福建永和春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引进先进完备的生产加工技术设备,按严格标准生产制作白茶、红茶、绿茶等三大系列茶和调味茶产品。

卢允福积极拓展销售渠道,除了传统的线下定单外,他还设立网络终端销售店,所产系列产品在市场上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销往全国各地及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参加各类茶事比赛中,先后获得宁德市第六届茶王赛红茶类名优茶,寿宁高山茶斗茶赛红茶类特等奖,被列为宁德市第16届投资洽谈会招商引资项目、寿宁县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福建省银团合作示范项目。

云雾中的南阳镇龟岭村张天福富硒富锌生态茶园  陈孟聪 摄

寿宁县委、县政府把茶产业作为“民生工程”的一号工程来抓。近年来,以打造“寿宁高山茶”公共品牌为突破口, 以打造“中国名茶之乡”为定位,出台政策文件,每年拨付不少于1000万元专项资金,宣传、打造、推介“寿宁高山茶”公共品牌,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加工工艺提升、营销市场拓展,同时还注重“寿宁高山茶”的文化建设,赋予茶叶更多的文化内涵,提高茶企经营者的茶品味水平,逐步摆脱“好茶贱卖”的误区,增加公共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去年底,“寿宁高山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寿宁县荣获“2018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更加助推寿宁茶叶提质增效。

经过多年努力,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5.57万亩。2018年,茶叶产量1.45万吨,产值10.7亿元,对比2017年,产量减少0.7%,产值增加6.7%。其中,名优茶产量2984吨,产值46158万元,占总量的20 %,占产值的 43 %,商品价值增26%。获得“2018中国茶业百强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全国重点产茶县”“福建十大产茶大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各项助茶政策让茶企发展得更加顺当。”卢允福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调味茶原料都来自当地原生态茶叶,随着‘寿宁高山茶’知名度的提升,公司调味茶的订单也越接接多。据统计,“永和春”2017年销售量300吨,销售额1500万元,2018年提升到1200多吨,生产量占全县茶叶总产量的10%左右,年产值6000多万元,当年纳税超过200万元。今年预计订单量可达15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