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新事

金秋屏南,黄了稻田、红了柿子,徜徉城乡秋色宜人。这里,除了养眼的风景,更打动人心的是文创引领催生的乡村振兴新景。

近年来,屏南立足传统村落资源丰富的实际,创新探索建立富有特色的文创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用艺术唤醒乡土、以文创激活古村,闯出了“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 的文创发展模式,一个个古村拂去蒙尘,重放异彩。

人来了、业兴了、村活了,随着文创的注入,这里,一些新的理念、 新的生活方式层出不穷,古村新事扑面而来——

稻花香里的“网红书屋”

金秋十月,稻花飘香。

在一个有着温暖阳光的秋日午后,我们来到屏城乡厦地村,与先锋水田书店来一场完美的邂逅。

厦地村

厦地水田书店

车停古村小广场,沿着蜿蜒微陡的石阶而下,巷子两边是修缮一新的古民居,咖啡屋、休闲茶室等“城市产物”奇妙又和谐地与陈旧的古村共存着。路上,偶遇一清扫巷道的本地村民,还未等我们开口询问,她便直爽地指路道,“要去书屋吗?这两边都可以走。”看来,这半个月多来,村民已经对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习以为常。

顺着好心阿姨的指引,再走几步,眼前豁然开朗,一大片金灿灿的稻田赫然出现在眼前。蓝的天、绿的山、金黄色的田,如此高饱和度的色彩让人眼前一亮,视觉冲击力十足。

在一片浓墨重彩中,外表与夯土民居无异的水田书店似乎显得“平平无奇”。 然而走进一看却别有洞天。

只见书店中心一根钢柱高高挺起,以这唯一的钢构柱体为核心,像怀抱一样打开的混凝土新墙分南北而列,向内形成上下交错的通道和若干功能区,向外与夯土老墙对望,当代性和传统感的对话油然而生。

据店长翁欣介绍,水田书店占地200多平方米,重点汇聚了有关农耕文明、乡学教育、书院私塾以及乡土写作的耕读主题图书。另外,还广泛搜集了与八闽文化、闽东风情、屏南历史地理相关的书籍,精选了建筑、摄影、美术、电影、设计类别的理论及通识图书,加上再三精选的人文社科经典书籍,共计5000多种、7000余册。

“先锋书店设计师专门用屏南元素开发了近百种文创产品,不仅让外地游客觉得新奇,也令本地居民耳目一新。”翁欣说,书店里还有咖啡馆和文化活动区域,身处其中,可读书饮茶,惬意舒适。

先锋书店为何会落地厦地?南京先锋书店董事长钱小华说,他对厦地“一见钟情”。有着800多年历史的传统古村厦地村,距离屏南县城7公里,是“屏南四大书乡”之一,也是最具闽东北山区特色的经典村落之一,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2015年开始,厦地村秉承“还原性修复、保护性开发”的理念,对村落古建筑进行修复性保护。近年来,艺术批评家程美信还带领志愿者团队,在厦地开展古村保护和活化利用实践,进行了有计划的抢救式修复。

去年底,先锋书店与厦地村达成合作协议,开始着手打造以“学术、文化沙龙、咖啡、艺术画廊、电影、音乐、创意、生活、时尚”为主题的乡村水田书店综合体,搭建出一座可供开放、探讨、分享的公共性平台,助推乡村振兴。

9月28日,先锋水田书店一开业,便成为“网红书店”,刷爆了屏南人的朋友圈,人们纷纷驱车前往,打卡留念。

“我们‘书乡’的美名在新时代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厦地村党支部书记郑忠春说,水田书店开业至今,每逢周末,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他表示,下一阶段将与水田书店加强联系,让更多村民加强学习,让越来越多的人气汇聚到厦地,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赶集,也能这么“潮”

每个月临近中旬,熙岭乡四坪村村民林德波就在家忙碌开来,给自家酿的红曲黄酒换上新装、把村民送过来寄卖的农副产品细心整理好……因为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四坪村创意集市开市的日子。

“真没想到我们村子也有这么时髦的东西。”林德波笑着说。

四坪村

四坪,省历史文化名村,至今已有七八百年历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人口曾达到700多人。此后,随着大量村民外出务工经商,村庄日渐冷落。2016年,留守这里的仅余二三十人,且多是老人、孩子。空置的老房子经风雨侵蚀、东倒西歪,萧条至极。

这两三年来,随着屏南文创工作的深入推进,也给四坪村带来了生机。在规划中,四坪村被定位为创意村,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年轻人,特别是90后入住。现在已被认领的老屋达10余座,其他的还在修复中。

新村民的到来给古老的四坪村注入新鲜的血液,也带来各种新点子。

四坪村创意集市

创意集市便是新村民陈晓艺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发起的活动。活动地点在四坪村的风雨长廊上,时间定在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到了这一天,来自四坪、龙潭的文化艺术创作者都会带着各自的作品亮相集市。有让人频频驻足的复古竹编手篮盒子、意境唯美的水彩油画、妙趣横生的小人画、古拙的老物件,还有边走边唱的文艺歌者……手作、绘画、音乐以及收藏等多种元素的叠加融合,让这座古村的市集丰富又多彩。

“我们把这些作品带到集市上来,与其说是为了赚钱,不如说是一种分享。”陈晓艺告诉记者,手工艺品耗费精力大,本身利润有限,但有了这个活动,让兴趣相投的人可以聚在一起交流想法,大家都很开心。

集市刚开始的时候,村民都是抱着观望的态度,渐渐地,他们也乐意参与进来。于是举办三四期后,集市上开始出现了笋干、红曲黄酒、柿饼、新鲜蔬果等农副产品。

“创意集市对我们村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推介平台,不仅可以推荐本村的土特产,还能让人更了解四坪村。”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坪人,林德波经历了古村从兴盛到衰败,再到如今渐渐又有了生机。他说:“现在越来越多人知道四坪村了,很多人周末节假日都会开车过来逛逛,尤其是现在进村道路又修好了,相信以后人气会越来越旺的。”

创意集市从去年10月启动,到如今刚好一年。陈晓艺由衷希望,集市会越办越好,成为四坪村的一个品牌。

乡村音乐会,好戏连台

在你的印象中,音乐节应该是什么样的?看惯了人潮涌动、乐声震耳的你,可能无法想象音乐节其实也可以温馨自然、正能量满满,老人和小孩也能在这里找寻到乐趣。熙岭乡龙潭“重声音乐节”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存在,它不仅是激情释放的闲暇,更是一家人共享稻浪酒香、大地飞歌的良辰。

龙潭村

龙潭村新村民学习四平戏 

“我将近90岁了,没想到在家乡看了人生的第一场音乐会,还是免费的,很自豪也很高兴。”已是耄耋之年的龙潭村村民陈官福说,龙潭这片土地千百年来从没有演出过摇滚乐,更不要说什么音乐节了。

“如果不是‘重声音乐节’,我想这辈子应该是没机会登台唱歌的。”林苑松是个聋哑人,在几位乐手的帮助下,站在音乐节的舞台上献上了他自己的声音,很多人看到这个节目都感动得落泪。这一切无关你音色是否甜美、音准是否精确、表演是否流畅,“重声音乐节”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发自内心的声音是最动人的。

“无论是清新自然的乡村民谣,还是热情澎湃的摇滚之音,我们希望大家能一起解锁新时代、新乡村的新玩法,让这片宁静的夜空发出最闪亮的光。”龙潭村驻村第一书记夏兴勇表示,音乐节不会间断,他们将不定期的举办相关活动,让更多的人体验不一样的音乐节,因为音乐不分国界、不分地区、不分你我。

不仅是城里常见的音乐会,非洲鼓点也在这座古村响起。去年龙潭新村民小梅庄的一位上海朋友一家子来这边游玩,并随行带来了正在学习的非洲鼓。当天上午,新村民曾伟便在新老村民微信群里发布了一则消息——下午两点在大礼堂学习非洲鼓。没想到,反响热烈,大家都很踊跃报名。

龙潭村民陈忠次便是其中一位。他坦言,他们这辈子拿过锄头、镰刀、锅铲,别说非洲鼓,就是连笔都是极少拿的。现在生活变好了,也想学些新东西。

老村民学起新潮的音乐,新村民则学起了龙潭传统的“四平戏”。

据了解,龙潭村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平戏”的发祥地,这一剧种从明朝传入龙潭,鼎盛时期村里有三个剧团。每逢春节,村里都要演上几天几夜,台上演唱台下众和,盛况空前。

从今年6月份开始,每周五、周六下午,新、老村民齐聚村中大剧院练习。短短两个月时间,不单单是新村民,老村民小到三四岁的都会哼唱几句。

“我们学习四平戏,不仅是图新鲜,也是兴趣,更是为了传承。”新村民曾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