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议政 】持续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福建方案”

省政协委员们就如何走出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开展交流。 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近年来,我省不断探索区域协同发展, 深化山海协作“福建方案”,持续推进两个协同发展区高质量发展。闽东北经济协作区和闽西南经济协作区联席会议相继召开、《闽东北协同发展区发展规划》《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规划》编制顺利完成、南龙铁路开通运营、厦漳泉城市联盟大通道投建……一连串的“组合拳”招招精准,让福建省站在了新一轮产业变革和区域发展的前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体制机制,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建立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开拓发展新空间,增强发展新动能。

省政协委员们认为,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两大经济协同发展区双翼齐飞,将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我省沿海与山区联动发展,开辟出促进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省政协委员、香港祥龙集团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景浓认为,只有中心城市“扩容”“提质”,才能辐射引领区域,带动协同发展。福州、厦门作为两大协同发展区的中心城市,一方面,需要通过提高GDP密度和人才吸引力来“扩容”,另一方面,要建设高水平大学,成立新技术研发创新基地,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中心作用,来实现“提质”。

“要集中科技资源,推进福厦核心城市互联网科技、人工智能、远程医疗和教育、动漫电竞文化中心、无人驾驶、金融区块链、互联网东南物流中心的建设,提高新经济的比重。”省政协委员、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陈小慰说。

要实现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和区域联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谋篇布局中的点睛之笔。“目前,与公路、水路等交通方式相比,疏港铁路是制约全省港口集疏运发展的薄弱环节。”省政协委员、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郑斌总结出“九字建言”:畅通道、拓货源、优机制。他认为,要打通东西向港口至腹地的铁路大通道,做强核心港区,强化海陆联动。

民盟福建省委会建议,将龙厦高铁项目列入省“十四五”铁路规划和省城际铁路网修编规划,逐步构建龙岩厦门“半小时经济圈”;争取预留厦漳泉城际轨道交通R1线延伸至龙岩通道;研究推动中心城区到古田、冠豸山、土楼旅游景区等城市轨道交通前期规划工作,适时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实现革命老区县县通铁路。

协同效应,意味着1+1>2。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如何在明晰定位、创新求变后,真正达到协同发展?

省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议,必须立足区域产业比较优势,互补合作推动产业集群优化升级,从而最终实现协同发展。

“全省沿海和山区在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开发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强的差异性,建议加快建设山海协作园区。”省政协委员、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伍长南提出,有序引导沿海产业向共建园区转移,提高园区产业集群水平;完善协作政策和管理机制,激发共建园区市场主体发展动力;加大共建园区软硬件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园区发展水平。

针对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中产业集群形成,民革福建省委会建议,要重视发挥特色农业产业在促进老区苏区脱贫致富过程中的作用,构建富有福建老区苏区特色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省工商联建议,以厦门邮轮母港带动闽西南旅游全域开放,借助邮轮旅游路线规划,带动旅游业跨区合作,实现品质升级。同时,漳州、泉州、龙岩与三明地区应在原有的旅游资源基础上,突出闽南文化、海洋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和朱子文化优势,融入邮轮旅游路线的开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