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玲 | 过年情怀

年的脚步近了,日子的步子便细密而有韵致起来。人们开始用天、用时,甚而用分、用秒量算着日子;日子,也在人们的精细量算与期盼中,悄悄酝酿着一种兴奋,一种喜悦。

能干的主妇,家里家外细步急趋,面透喜色忙碌着浓浓的年韵;放了假的孩子,穿街走巷,呼朋唤友,丢几个甩炮,舞几根烟花,预热着年的隆重开启;街肆里的春联、灯笼,纷拥着各色年料,也掐准了时间争相亮相,昭示着年之红红火火。空气,似乎也洇染了年味,呼吸间,前些时日还未显现的过年情怀,已被渐渐点燃。

然而,渐显的情怀,似乎总有一种淡淡的失落游丝般隐约着。是失落着童心不再,还是失落着高物产、高节奏的现代生活,难再寻得昔时过年的那般热望?

遥想孩童时代,每一次年的到临,都是穿越了漫长的等待才款款而至。等待着春去秋来后扳指可数的过年时日,等待着梦中试穿过无数遍的过年新衣,等待着从供销社购物长龙里用年货供应券变成的瓜果鱼肉,也等待着除夕难得一看的彩色电视。但这种等待,并不烦心,而是浸了蜜汁似的,随着年的一天天发酵而愈发甜蜜。到了大年夜,这种甜蜜便满得到处流溢了。

那时,并不丰盛的年夜饭就足以把孩子们的胃和心都抚得舒暖熨帖。然后,孩子们带着这份满足与快乐,拎凳扛椅,在单位院子里占据最佳位置,因为除夕这天,单位里那台唯一的彩电就要走出宫门与民同乐了。

其实,孩子们并非真想看电视,只是喜欢在这么一种喜庆欢乐的气氛中嬉戏,奔跑,享受着等待已久的年之快乐。

此时,家长们正在不远处一字排开的厨房里忙活,有的在用装满沙砾的热锅翻炒着豆子或花生;有的在翻滚的油锅里炸着一年难见的肉丸、带鱼;还有手艺好的,正大显身手蒸着肉糕、年糕。整个院子,热气腾腾,香气四溢。这香,醉了院子,醉了年夜,也醉了我们的童年。这时候,就算不吃不尝,只闻闻飘扬的香气,只看看锅里的美味,心里的那种满足与幸福,似乎轻轻一碰就要盈溢而出。

童时的年,尽管没有碧根果、开心果,没有虾蟹、黄鱼,但是,孩子们都把自己活成了开心果,活成了大富翁。至今想起,依然神往。而今,春节这扇门,生活在倍速模式中的我们,已经无法再用童年的热望去欣欣然推开了。

怀着些许怅然,与同龄人谈起过年感怀,朋友的一番话让我瞬间释然:童心不再的我们,虽然少了许多曾经的热望,但我们幸福着与家乡、与亲朋好友的相聚,快乐着孩子有如我们当年的狂热。这,何尝不是一种美丽情怀?

是的,过年不再是昔时盼吃盼穿的热望,它是一种习俗、习惯,更是一种情怀、信仰。它是年味与人们的精神追求、文化传承酿就的一杯玉液琼浆,喝一口,就醉上一年。如此,又何须失落着童心不再,热望消淡?

年的欢快足音已萦绕于耳,朋友圈里“回家过年” 的呼声亦响成一片。看着广场火红喜庆的中国结,看着回家过年的如潮人流,看着大街小巷欢天喜地贴春联、挂灯笼的人们……倏忽间,一种透着暖意的感动自心底涌起:时代在变,但红红火火的中国年不变,几千年来人们的盼年情怀不变。年,耀着红红的底色,就像一本零存整取的红存折,存储着所有中国人一年年、一日日积淀下来的美好情怀,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天南海北,只要你是炎黄子孙,就都可以在“年”这里领取——领取乡情,领取亲情,领取友情,领取美好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