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市政协为助力我市民族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教育,关系着每个孩子的前途,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宁德是我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22.34万人(其中畲族人口20.0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6.32%。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独立设置的民族小学9所、民族完全中学1所、民族职业中学1所、民族初级中学4所。全市各类学校中共有少数民族学生36838人,占全市各类学校学生总数的6.6%。

发展好民族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我市民族教育进一步发展,去年以来,由市政协民宗委委员和市教育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专题调研组,结合《关于推动我市民族教育发展的建议》等5件民族教育有关的提案督办,通过专题调研、协商座谈、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献计出力,推进全市民族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民族教育花开正艳

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温馨舒适的校园环境,让人眼前一亮;畲歌、畲语、畲舞、畲拳、畲族剪纸等30多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课外兴趣小组,更是成为孩子们张扬个性的舞台……从略显破败的校园校舍到满溢着民族元素、充满活力的环境,从不被多数家长认可的薄弱校到今年生源翻了一番的优质校,从籍籍无名的民族乡小学到全省的 “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示范基地校,蕉城区民族实验小学的变迁映射着我市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促进民族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为导向,全市民族教育事业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15-2017年,省、市财政共安排民族教育专项资金4106万元,支持民族中小学、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2018年,共安排19个项目,资金2554万元,同时争取省级以上资金4292.6万元,支持福安市民族中学、坂中中心小学、穆云中心幼儿园、蕉城区民族实验小学等民族学校教学综合楼建设及14所民族学校购置教学设备和改善生活设施。实施教育对口帮扶工程,在省教育厅的牵头下实现厦门一中与宁德市民族中学校际对口帮教,促进了民族学校办学条件改善。

师资队伍逐步加强。采取对口支援方式优质中小学挂钩民族学校,选调汉族骨干教师到民族学校任教。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提高乡村民族学校教师待遇。开展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创建工作,目前,宁德市民族中学、福安市坂中中心小学、蕉城区民族中学、霞浦县民族小学已率先通过省级评估认定。

扶持政策力度加大。我市不仅全面落实中高考加分优惠政策,同时按照高中每生每年1600元、初中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对6所独立设置的民族中学和古田一中民族班少数民族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2018年受益学生2804人,发放金额320.46万元。此外,积极贯彻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地方资金配套,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寄宿生和低保生的补助标准,有效保障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水平。

文化传承积极开展。全市民族学校普遍开设畲族文化校本课程,将畲族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如福安市康厝中心小学创建“畲族民歌传习所”,实施“五个一”工程(打一套畲拳、讲一个畲族故事、唱一首畲歌、跳一曲畲舞、了解一些畲族习俗),获评“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福鼎市民族中学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队,跻身全国强队行列,学校被命名为国家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霞浦县民族中学的射弩、陀螺、花式键球被列为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合力攻坚“问诊寻方”

虽然我市民族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在调研中,委员们发现其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首先便是资金投入有限。在我市,部分民族学校办学条件仍待改善,民族歌舞、语言、体育的传习,民族文化的展示、整理收集经费缺乏保障。其次,委员们认为,城乡民族学校师资配备不均衡,特别是乡村民族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制约民族教育发展。“比如福鼎市民族中学缺编教师高达24人,且老龄化严重,平均年龄50岁,10多年没有新教师调入。”

此外,教育质量不均衡,也导致民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存在明显差距。我市民族学校中,除了市民族中学,其他4所民族初级中学与同级学校相比,教育教学质量存在明显的差距,在加分政策优惠下,全市少数民族学生普通高中(不含职高)入学率51.58% (2018年全市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1966人,升入普通高中1014人,其中市民族中学录取195人),仍有待提高。畲语教师的缺乏,影响学校开展畲族文化传承教育等问题也都不容忽视。

针对这些问题,市政协委员们结合

自身工作实际,提交了《关于推动我市民族教育发展的建议》《关于进一步普及畲汉双语教育的建议》《关于蕉城区民族中学增设普通高中部的建议》等提案,为全市民族教育发展谏忠言、献良策。

市政协委员林薇建议,要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基础教育,鼓励民族工作重点县的一中设置民族班,着力破解少数民族高中入学率相对较低的问题;支持优质学校与民族学校对口帮扶,从教育管理、教学工作、教师素质等方面提高民族学校教育质量;放宽招聘补充民族学校教师的学历条件、职称资格条件和招聘管理权限,给予政策倾斜,吸引高校特别是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任教。

同时,扩大少数民族助学金覆盖范围,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从民族学校到普通学校全覆盖,中学按现有标准执行、小学幼儿园参照现有初中标准执行,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市政协委员丁瑞康建议进一步加大普及畲汉双语教育力度,通过加大畲语普及宣传力度、制定双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积极倡导畲族适龄幼儿接受学前双语教育、加大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等措施,为畲族文化的传承注入活力。

聚焦短板“对症下药”

听民声、访民情,结合各政协委员的意见和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市政协专题调研组撰写出了内容翔实的调研报告——《关于促进宁德市民族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指出,促进民族教育发展,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做好我市民族教育发展政策顶层设计,市、县(市区)两级切实增加民族学校财政投入,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支持,重点支持民族学校教学楼、实验室、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调研组建议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保障民族学校教师编制落实,将乡村教师代偿学费计划、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补充教师资助计划扩大到民族乡,适当增加教师津补贴,完善民族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加强与知名学校协作交流等措施,有效提升教师素质,进而提高办学质量。

2019年5月,我市成立了“民族中学教育联盟”,调研组建议要积极发挥“联盟”作用,共享省市县三级共建宁德市民族中学的成果,切实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与实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积累。核心校宁德市民族中学应加强与厦门一中等知名学校以及与福安、霞浦、福鼎、蕉城4所县级民族中学之间的联系,开展校际合作、教研交流、成果共建活动,以提高学校管理、教学科研、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等为抓手,推动普通高中阶段入学率提升。

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如何能使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调研组建议,要贯彻落实《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加大民族学校特色师资培训和畲语教师招聘力度,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师资保障。支持鼓励宁德师院开设民族文化传承相关专业,支持民间艺人、技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课堂举办民族文化专题讲座,展示民族学校特色文化教育成果。引导民族学校充实完善畲族文化校本课程内容,鼓励支持各民族师生共同参与民族体育、民族艺术等活动,促进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宁德师范学院中文系畲族文化研究中心的专业优势,争取用5年时间,把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畲族语言翻译成字词典,为畲族语言保护与畲族文化传承奠定扎实基础。

此外,调研报告中还强调要加强后勤保障,有效科学改善民族学校食宿条件。鼓励社会力量等设立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基金,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力度,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保障民族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