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期间,如何呵护青少年的心理?

在疫情防控这一特殊时期,各大中小学延迟开学,学生规律的学习和生活被打乱,整天“宅”在家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焦虑、冲突、压抑甚至沉迷电子产品等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针对当下疫情期间青少年典型的心理调适问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清华大学抗击疫情心理援助热线接线志愿者、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郑青给广大家长、学生支招。

春节前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影响了每一个人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疫情期间,一些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比较差,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不稳定。少数青少年因为家长控制其上网时间,没收管控手机等措施,与家长发生亲子对抗,影响家庭和谐。为此,郑青建议广大家长,这个时间正好是对孩子进行灾难教育、生命教育、疫情教育和疾病教育的最好时机,家长们要进行正向引导,为孩子建立一个积极正面的心理安全环境。

首先,要做好科学陪护。家长要保护孩子,不要让孩子受到过多负面情绪的干扰,避免“狼来了”效应,要从科学全面的角度,教会孩子在保护自己安全防范的同时意识到,狼只是外界的一个诱因,不需要害怕。其次,家长要保持情绪稳定,特殊时期给家长工作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家长不该以焦虑、烦躁甚至愤怒的情绪面对孩子,要主动告知孩子,不管外界发生什么,家里始终是安全的。家长还要有计划安排一些活动,让孩子参与到家庭游戏及一些家务活中,通过互动的方式实现高质量陪伴。同时,要积极解答孩子关于疫情、灾难和死亡的疑惑,不回避、不忌讳,要正面、简单、清晰地告知孩子。

对于广大青少年如何科学、安全有效度过疫情期,郑青认为可通过主动学习、有效沟通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首先,青少年要学会保持一个稳定的情绪,不要过度接收电子产品上负面的消息,过多过量的负面消息容易唤醒负面情绪。居家期间,坚持将户内锻炼与课表时间安排在一起。合理安排所有的时间,以学习为主,注重劳逸结合。“这个时机正好也是提高孩子鉴别信息正确与否,学会有效沟通的一个时间段。”郑青说,面对父母的教育、唠叨,孩子也要学会怎样维持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同学或是很长时间没见面的亲戚朋友进行有效沟通,及时消化不好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