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县杉洋镇:文武古镇 耕读人家

杉洋昔称三阳、蓝田,以“遍地多杉木”改称杉洋。古往今来,杉洋是古田县东部重镇,由于四面罗列群山,中间盆地,地形险要,古称“杉关”。

这座古村落有着1100多年的历史,走出了90多名进士、2名状元、数位朝廷重臣、一批民族精英……

提到杉洋,不得不说蓝田书院,南宋理学家朱熹讲学于此,因而这里又有“过化名区” 之誉。“理学渊源迥出尘,蓝田过化泽犹新”。在历代杉洋士人心目中,有着千余年历史的蓝田书院因与朱熹的深厚渊源,成为山村的文化地标,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沿着古朴清宁的乡间小道,我们来到了在原遗址上新建的蓝田书院。这里散透着古色古香的气息,整座书院坐南朝北,屋顶马头翘角弯曲,黑瓦白墙色泽分明,墙线错落有致,窗棂楹柱雕镂精湛,用料质地考究,院落古朴典雅大方,迥异于闽派建筑特色,明显展现出古代徽派建筑的特色。

据说,蓝田书院曾经多次修缮,但却在20世纪70年代毁于当地人的一次失火。令人欣慰的是,2011年,蓝田书院的创办人余仁椿的第33代孙余云辉博士出资重建了这座韵味十足的书院。

走进这座崭新的“蓝田书院”,虽已过千年,却依稀能够感觉到那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随风飘出。当年朱熹曾两度来到这个宜教宜居的地方讲学,他的理学思想犹如星火般呈燎原之势,许多读书人寄志青云,蓝田书院因此名耀八闽,古田杉洋也有了“先贤过化”之地的美誉。

杉洋村不大,却有着一座长长的城墙,墙为石砌,始筑于明弘治年间,清咸丰年间重修,城设八门,纵横各380多米,城上有楼,置炮台五座,护以女墙。

如此壮观的“长城”只有在县城或要塞才有,杉洋乃偏远山村,突兀而起这么一道巍峨城墙,实属罕见,这是古田县除县城外唯一一座城池,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山乡僻壤也是少有。

可见,明清时期杉洋曾是古田县大东山区的驻防重镇。如今城墙虽大部份损毁,只留残垣断壁,然“四姓八境”的传统街巷格局至今仍保存十分完整。

在杉洋仅存的一小段古城墙遗址上,有一座门楹上挂着“余为亨故居”匾额的清代建筑,这是杉洋境内极其少见的双堂并建的清代建筑,左右两侧分筑光远堂和光迪堂,两厅堂之间留有一个通道,如今用一道木门临时隔开。

两堂基本保留了古代的规模和造型,建筑风格精巧雅致,飞瓦重檐,雕梁画栋。房屋是两进结构,分厅堂、正房、厢房,中有天井,用于通风、采光。院落整洁,绿植茂盛。

我们只能从使用两三百年来从没换过的青铜大门门环、门锁上,以及厅堂里挂着的“光远堂”“光迪堂”等字迹深刻、清晰的牌匾上,窥见远古人们的匠心。流年似水,那些古人的谈笑都已沉寂,但隐约间,古宅子内还激荡着当年的或豪迈或富贵的气象。

杉洋全村还有200多座古民宅,每座都有一个散发出浓浓文化味的堂号、厝名,其中明代古宅有时思堂、三房厝、旗杆厝等十三座,清代的古宅有聚德堂、姑娘厝等。

随着居住在这些古民居里的乡民们到外地谋生发展,它们逐渐颓败了,然而,任何一个走进这些古民居的外人,还是依然会为建筑的精美和文化的气息而震撼。

杉洋的祠堂也是一道风景线。李氏凤林祠、余氏蝉林祠、彭氏金公总祠和林氏联珠祠,坐落于翠岩古道旁,四祠并峙,交相辉映,成为全省独有、全国罕见的文化现象。

杉洋是由四姓聚族而居,除林氏始祖在清代由福清迁来外,余氏、李氏、彭氏始祖均相继为唐、五代时期迁居杉洋。昔时各祠堂每年都要举行春秋祭祖大典,现在往往相隔三五年举行一次。

与杉洋古民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连片建于清末时期的西洋建筑群,这些建筑群包括教堂、医院、学校、宿舍等,青砖黛瓦,清新典雅。

其实在杉洋,还有文昌阁、乡约堂等一大批值得欣赏的古建筑,只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能来得及细细品味。

有一些地方,你工作过、生活过、或只是走过路过,留下足迹,就会一辈子牢牢记住它。比如古田杉洋,我一直都将这里视为动人的小城,把思念寄存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