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茶产业,争做“领头羊”

春分过后,走进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村口“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几个红色大字镶嵌在绿水青山之中,格外醒目。多年来,坦洋村干群始终感怀习近平总书记这份真情,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将“坦洋工夫”这块金字招牌打得越来越响,产业做得越兴旺。

据了解,改革开放初坦洋村全村500多亩茶场,只有福云6号等几个品种,农民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很多山地因为是“祖宗山”“宗祠山”无法开垦,产业发展严重受限。

茶产业振兴,“抓党建”成了坦洋村致胜法宝。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村民思想转变,生产要素被激活,荒山成了茶园,茶叶富了茶农,村里出现了“万元户”,村民盖起了新房。

尝到“产业振兴”甜头的坦洋人始终抓紧茶产业这个“金饭碗”,通过品牌建设、技术优化、互联网营销等手段,不断提高“坦洋工夫”附加值,让坦洋村再度红了起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中华名人共建海峡西岸和谐福安暨坦洋工夫茶系列活动”、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立全市首家茶叶合作社、签订价值60万美元的俄罗斯红茶采购订单、“鸟巢茶·坦洋工夫”巨大红茶饼入驻北京奥林匹克塔……因茶而兴的坦洋村复兴着百年荣光。

眼下正是茶叶采摘和制作的旺季,村中茶香四溢,茶农往来繁忙,恢复了昔日“茶季到、千家闹”的胜景。走进领头洋茶叶合作社的加工车间,负责人林岩忠正在焙茶室里“烤”得满头大汗。“尽管受疫情影响,但今年的茶叶行情持续走好,茶农又有好收成了。”林岩忠高兴地说。

村民借助省茶科所设在社口镇的优势,学习新技术、试种新品种,引种了金观音、黄观音、丹桂、黄旦等优良乌龙茶品种,改良茶叶品种结构,如今已发展生态茶山4000多亩。“去年,我们还以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为契机,建设高效生态茶园,推行生态立体种植模式,推进中低档大宗茶的机采应用,推广生物有机肥,建成5个共600亩的坦洋工夫优质原料基地。”社口镇镇长陈惠明介绍。

同时,坦洋村在产业经营模式上进行了优化和创新,努力构建“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品牌,共建共营、共营共享、共享共赢”的“三统三共”为核心的统分结合型运营模式。目前,正组建全员股份经济合作社,恢复成立“福建省福安市坦洋工夫茶叶有限公司”,注册“福安市坦洋工夫茶学堂”,实现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民,构筑多元投资主体机制。“就算100元也可以,通过众筹的方式,让群众更有参与感,共享发展带来的红利。”陈惠明说。

坦洋村还积极打造“坦洋红”党建品牌,党员带头带动创新,通过设计统一包装盒,打造文创伴手礼产品,给村财增收10多万元。

村财兴,村才兴。推开古朴村居的大门,家家户户屋内却是现代化十足,崭新家电、互联网终端都是标配,通过改水改厕,传统厕所的脏乱差境况也一去不返。去年,长1500多米的村主干道所有电线、网线下地,坦洋村在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中,处处焕发生机。

闽东学“三洋”,坦洋要当领头羊。如今坦洋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茶业发展蒸蒸日上。目前,全村拥有茶厂35家、茶店(行)18家。“如今村里20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做茶,6户贫困户也依靠茶产业成功脱贫。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20496元,今年村财有望达到5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李钦自豪地说。

今年,全省建设行业古建木工、古建瓦工岗位技能竞赛筹备落地坦洋村,将建设35栋左右古建筑,促进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复兴,为茶旅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增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