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岭爬九年

九岭观景台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三天三夜三望洋,一支蜡烛过岩洞。”

寿宁这首传唱了千百年的民谣,唱出了寿宁交通的艰难,唱出了寿宁民众的辛劳,也唱出了寿宁人心中永远的乡愁。寿宁山高岭峻,民众为了打通与外界的交往通道,不畏艰险,开辟出了一条条出山道路。这些古道都曾是寿宁与外部联系的命脉,九岭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古道之一。千百年来,南来北往攀过九岭的官员、商人、文人骚客难以计数,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和诗文。如今,攀登九岭古道,体验古道文化,铭记一份初心,感悟梦龙精神,成为了人们时尚的健体休闲和涤荡心灵之旅。

寿宁县地处闽东北部,洞宫山脉南段,位居闽浙两省交界,素有“两省门户,五界通衢”之称。自建县以来,寿宁很长时间归建宁府管辖,府治在建安(今建瓯县),九岭就是寿宁通往建宁府唯一的通道。九岭古道始建于宋代,是寿宁县历史最悠久的官道,也是古代府县官员往来和公文递送的必经之路。明永乐《政和县志》记载“九岭在政和北里,去县二百一十里”,九岭成为了历代官吏到府衙述职的必经之路。在中国,商旅古道、茶码古道比比皆是,但九岭却是一条特殊的“白银古道”。早在寿宁设县之前的宋代,寿宁就有银矿开采业,以今大安乡官田场为中心,形成了福建四大银矿之一的官田场银场。在这里,开采出来的白银就是通过九岭运到建宁府,再转运京都。九岭到政和县城这条古道就成为了闽地著名的“白银古道”。

九岭全长约10华里,路宽1.5米,因所处山脉有连绵的九座高峰而得名,海拔近千米,岭头起自九峰堂山腰,向南而下,至茶亭后,岭势转急,陡而险,落差达600多米。自寿宁建县到清雍正年间,在长达近三百年的时间里,从首任县令陈醇,到雍正末年知县马大纪,共有70多位寿宁知县,每年都要翻越九岭,一路兼程,前往建宁府述职。寿宁气候寒冷,冬天霜冻多,石级湿滑,得万分小心,稍不注意,便会滚下山涯,其间的艰难可想而知。据资料记载,九岭的路面是由九岭溪中的鹅卵石铺砌而成的。这些鹅卵石在水中孕育,又在这古道上与泥土相伴,迎送万千过客。如今,这些鹅卵石已是黝黑满目,厚重沧桑。我想,这里的每一级石阶都浸润着祖辈们辛勤的汗水,记载着寿宁先民和基层官员的艰辛。漫长的岁月里,在这条古道上,汗水与白银、茶香交相呼应,闪烁着寿宁文明光辉灿烂的光芒。

九岭溪

“断崖横路水潺潺,行到山根又上山。眼看别峰云雾起,不知身也在云间。”永嘉四灵之一的徐玑在《过九岭》中描绘出了九岭水云相亲、雾霭漫岭的美丽风光。清乾隆年间知县丁居信一首:“几回盘曲上危坡,遥指前峰石破多,历尽燃岩临绝顶,四山环翠绕青螺。”的诗句,更是写出了九岭曲回、险峻以及群山青翠之美。正是这旖旎的风光和厚重的历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登爬和体验,感受山地文明的无穷魅力。有人喜欢春天来爬九岭,春天里的九岭,十华里向上的征途中,草色娇嫩,鸟语花香。几阵春雨过后,路旁两则的茶园,绿浪绵绵。细嫩茶芽儿探出了尖尖的小脑袋,一个接着一个,向着行人微笑着,清爽温馨。如果运气好,还可以在路旁的山竹林里找到刚刚冒出土面的小笋儿,这是九岭路上的一大珍宝,佐以寿宁本地的菜干爆炒上桌,是一道美味的佳肴。有人霸气地说,这山中嫩笋,你抬肥羊嫩猪也不换。

我喜欢秋冬时节的九岭,这时的九岭,风情万种。从高处往下看,九岭溪、丹溪汇聚而成的双龙湖,湖水碧绿,波光粼粼,宛如一颗巨大的翡翠。环视或近或远的群山,大大小小的山头挂满了锌橙,青绿之中黄果点点,色彩迷人。路旁的枫树换上了热情的红装,浪漫而多情,看着飘落在地上的枫叶亲切地靠进你的双脚,所有的烦恼便无了踪影。两旁茶树也由翠绿变为墨绿色,安静地立在寒风中,保持着温馨而甜美的面容。遇到极寒的天气,路两旁的冻土给我们呈现了另一番景致,一条条小冰柱顶着一摄黄土,在太阳光下晶莹闪亮,甚是壮观,用脚踏一踏,会发出嘎吱声,清亮入耳。

古道陡险,迂回曲折,即便是冬日登爬,也是汗水涔涔,行至岭头,一株古松直插云霄,树梢虬枝横逸,皮表龙鳞斑驳,皲裂龟开,沧桑之感立现。其主干直径逾米,二三人方能合抱。部分枝桠,历经岁月沧桑,或已枯死,垂垂老矣。树干底部,有一被火烧过的大洞,询问当地民众,火烧洞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有村中民众欲砍伐此树,用刀斧均砍不了,便用火烧,可烧了不到四分之一,火便自然熄灭了,他只好放弃砍伐。这棵松树距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明代寿宁知县冯梦龙在《寿宁待志》中写道:“蒋诰,广西桂林府金州灌阳县人,由举人于万历四十一年任,四十三年十月丁艰。侯之善政不尽详,但闻捐钱植松数百于九岭,以蔽行人。今渐耗,其存者犹数十。笞罪亦许种松自赎,即此可想其人矣。”当时的知县蒋诰让犯轻罪的人以种植树木来抵罪,确实是一种好办法。冯梦龙在盛赞蒋诰的同时,也致力于九岭官道上树木的种植,他发动民众在路两旁补种松树。四百年过去了,松树所剩无几,唯有这株古松,躲过无数劫数,历尽万般磨难,得以幸存。站在树下,举目仰望,我不禁思绪悠悠。这棵古松,伸着绿色的枝桠,像荫庇的长者守候在这里,抚慰着来来往往远行的脚步,护佑着这方山水。

一路上,有民间善众就地取材,在清泉边上修建一处茶堂、四穴甘泉、五座凉亭等,供行人休憩避雨解渴。如今,由于现代交通的兴起,古道年久失修,史料记载的茶堂、凉亭已经基本不在,仅剩一些残垣断壁。九岭地势险要,咽喉之地——九岭隘,易守难攻。1858年农历三月,太平军由政和县入境平溪经芹洋攀九岭向寿宁县城挺进,欲一鼓作气攻下鳌阳城。在九岭隘,太平军被据守在这里的卓麟英团练堵截。太平军一次又一次发起猛攻,都被团练居高临下的箭矢和礌石滚木所击退。双方相持数日,太平军伤亡累累寸步难进,只能望岭兴叹,无奈退兵。卓麟英守隘有功,被朝廷封为“武翼都尉”。

九岭尾

在海拔一千一百六十八米的九岭冈,分布着天然的石马、石龙、石门、石洞和释迦牟尼石像。传说唐朝末年一位得道僧人途经九岭,登上九峰冈,看中了这块三宝之地,便化缘筹资,修建了名刹九峰堂。九峰堂雄踞在九峰山上,规模宏伟,环境清雅,面朝万重叠翠,静看云蒸霞蔚,悠游其中,让人颇有一番心得和感悟。

九峰堂堂内有一深1米、宽1米、长2.5米的古井,古井常年喷流,清澈见底。井旁立有石碑,“景泰元年建”等字。传说,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发动叛乱,其部属600多人曾在此驻马屯军。1986年,在这古井中发现柄上镌有“耿精忠”三字的短剑一把,为“耿精忠兵变波及寿宁”这一历史结论提供了物证。

“脚步是看待大地的一种方式”,行走九岭古道,仿佛走进了一条横跨千百年的时光隧道,一阶阶古老的鹅卵石仿佛在默默地向你低语,讲述着古老的故事。这条由血肉之躯踩踏出的漫长古道,是寿宁文化的见证者,也是一个寿宁文化的活化石。它宛如一条生命线,记系着散落的村庄,将山里人大大小小的梦想和希望串连,向前延展,散发着迷人的文明之光,它己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不会忘记的记忆和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