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专访宁德市委书记郭锡文:努力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

图为宁德新能源小镇。李民雄 摄

中新网福建新闻6月7日电 (记者 吕巧琴)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地处福建东北部的宁德市,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如何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新网记者近日专访了宁德市委书记郭锡文。

郭锡文表示,“摆脱贫困”是闽东人民长期以来的梦想和夙愿,宁德各级党委、政府紧扣“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摆脱贫困”为工作主线,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埋头苦干、久久为功,举全市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走出了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图为上汽宁德基地项目。李民雄 摄

打赢脱贫攻坚战 走好乡村振兴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宁德徘徊在温饱线上的贫困户77.5万人,占当时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9个县中6个被认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当年,闽东的贫困落后限制了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郭锡文说,脱贫攻坚成败关键在“精准”二字。我们坚持把“精准”贯穿全过程,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础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把帮助贫困户选准选好最适合发展的产业项目作为治本之策,全市96%以上的贫困户都有一项稳定的脱贫项目。

据介绍,当地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五化”思路,因地制宜发展茶叶、中药材等“8+1”特色产业,去年八大特色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5%,不仅有效促进脱贫致富奔小康,也牵住了乡村振兴的“牛鼻子”。

郭锡文表示,特别是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我们通过组织产销对接、党政领导直播“带货”,帮助贫困户找市场促销售,最大程度保护了贫困户收益不受影响。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宁德在统筹推进“五个振兴”基础上,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从群众收入最低、村集体收入最薄弱、产业基础最差的村抓起,成立闽东乡村振兴学院、研究院,组建闽东时代乡村发展基金,建立市县领导、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挂钩帮扶产业薄弱村全覆盖机制,确保振兴路上“一个村都不能少”。

数据显示,2019年宁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329.65元(人民币,下同)增至17804元,目前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清零,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和6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清零。

图为青拓集团营运中心全景。宁德市委宣传部 供图

构建“四梁八柱” 畅通“三个循环”

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宁德坚持把抱好“金娃娃”、发展大产业作为推动发展的主抓手,接连抱上宁德时代、上汽、青拓、中铜等“金娃娃”,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构建起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四梁八柱”。

郭锡文表示,这四大主导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一方面,上下游产业链是有序畅通的,依托龙头企业的强大带动力,吸引了一大批产业链企业集聚落地,形成产销一体的供应链,比如像宁德时代约80%的原材料、上汽基地整车约80%的零部件都可在市内就近采购。

另一方面,产业之间是高效循环的,通过引进关联项目,打通四大主导产业间的协作通道,实现从原材料—正极材料—锂电池—新能源汽车—拆解提取原材料全闭环发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生态。

此外,产业布局是全域联动的,现在不仅沿海有千亿级别的产业龙头,山区县也都有了百亿规模产值的产业项目,奏响了山海联动、协同发展的“经济大合唱”。

正是有了这个“循环”支撑,今年一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宁德经济还是逆势增长,GDP、规上工业增加值、财政两项收入、进出口总值等多项指标均保持正增长,增幅居全省首位。

如今,宁德这只“弱鸟”正在不断丰满羽翼,迈入了“可以大干一番的时候”。对此,郭锡文满怀信心,“按照这种态势,再经过5年的努力,宁德有望进入‘万亿工业时代’。”

图为新型塑胶渔排连成片。王东明 摄

呵护绿水青山 建设美好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在全面,也难在全面。既需要产业的“高素质”,也离不开生态的“高颜值”。在三都澳海面上,碧波荡漾,礁蓝色浮球随波起伏,彩色新型塑胶渔排连成片,沿途美丽风光焕发出勃勃生机。

针对过去长期无度无序无质的养殖状况,2018年7月以来,宁德将三都澳海域划分为可养区、限养区、禁养区,按照“全面清、规范养、依规管”的思路,组织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行动。

截至目前,宁德累计投入资金40多亿元,清退禁养区渔排24.18万口、藻类5.12万亩;升级改造可养区和限养区渔排77.36万口、藻类47.6万亩;清理海漂垃圾2.3万吨、白色泡沫球421.63万个,海洋景观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中华白海豚销声匿迹30年后又重现湾内海域。

这是宁德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个生动缩影。郭锡文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打出“治山、治水、治气、治城”组合拳,不仅果断关闭了总产值超300亿元、产能占全省76%的“地条钢”企业以及221家石材企业,还扎实开展城区黑臭水体等系列整治,全市重点流域优良水质100%,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98.4%,森林覆盖率69.81%,成为了全省沿海最绿的城市,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更加亮丽。

着眼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弱项,宁德还坚持将每年80%左右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在全面完成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同时,加快推进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近两年多来累计实施项目1924个、完成投资417多亿元,有效缓解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让脱贫奔小康成色更足质量更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