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县构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

近年来,柘荣县持续探索创新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着力构建“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调”的基层社会自治管理模式,发动民间力量,在9个乡镇建立草根“和事佬”超市、117个村(社区)建立草根“和事佬”工作室,全县45%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和事佬”层面得到有效化解,筑牢了防范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的基层防线。草根“和事佬”工作室建设经验被中央政法委《长安》杂志刊发。

一、借力民间,在工作队伍上强化。以社区网格和建制村为单位,在全县范围内摸底收集柘荣籍领导干部、经济能人、小区业主委员会骨干、常住退休干部、退班村干、德高望重的家族长辈及农村六大员情况,摸清乡贤关系网、能人利益网,建立草根“和事佬”人才资源信息数据库。采用群众“找”、上门“请”、干部“推”等方式,从人才资源信息数据库中选聘常住乡村、身体健康、公道正派的人士组成“和事佬”工作队,建立草根“和事佬”超市9个、工作室130个,延伸建立孝德调解室1个、巾帼调解室1个,拥有“和事佬”515名。草根“和事佬”工作室实行分类管理、分级响应,即一般性矛盾纠纷为三级,由草根“和事佬”工作室受理调处;较为复杂的矛盾纠纷为二级,上报乡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受理解决,并视情况协调相关乡贤帮助解决;重大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为一级,由乡镇主要领导负责协调本乡籍相关领导干部、经济能人等协同调处解决。

二、健全机制,在工作保障上强化。一是健全协调机制。县里由县委政法委、县司法局牵头,每年至少开展1次法律法规、调解技巧培训。各乡镇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草根“和事佬” 工作领导小组,乡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和调委会干部为成员,加强对“和事佬”工作的指导。各村(社区)成立由挂村(社区)乡镇领导任组长的协调小组,工作室建立法律政策宣传、社情民意上报、矛盾纠纷化解等制度,明确串门走访、信息报告、联席会议、定期回访等工作,确保有序开展。二是健全联动机制。与法律工作者联动,工作室挂钩法律工作者,请他们提供法律法规指导、帮助个案分析和定性。与乡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联动,工作室定期向中心报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及时提交中心协调处理。与群防群治工作联动,治安群防群治队员加强日常巡查,一旦发现矛盾纠纷或不稳定因素,按属地管理原则先联系辖区“和事佬”协调处理。同时,“和事佬”还积极参与“平安边界走廊”创建,定期开展边界联防交流,共同调处边界纠纷。三是健全奖励机制。“和事佬”工作经费纳入乡镇财政预算,实行“一案一补贴”,简易矛盾纠纷成功调处每件补贴20元,较为复杂矛盾纠纷调解成功并形成协议每件补贴50元。年终县综治委、乡镇进行总结,公开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和事佬”和调解典型案例,进一步激发调动“和事佬”工作积极性。工作室建立以来,全县发放调处补贴、奖励经费26.3万元,有83人次“和事佬”被授予各级“优秀调解员”称号。

三、分类施策,在作用发挥上强化。坚持“以事找人、以案定人”,根据“和事佬”籍贯、职业特长和社会优势等特点,实现精准调解。一是巧用“能人”智慧。民间能人志士在村里威望高,调解矛盾纠纷时,一方面,依据村民长期生产生活中生成的公序良俗、乡规民约、族规家法等进行调解,另一方面,在法律框架内,运用“土话”“软话”“硬话”等群众语言,把理说透、把情道明,更易为群众接受,更有助于化解纠纷。双城镇袁某两兄弟宅基地纠纷,经多次政策说服、法律解释无果,后由“能人”袁某组织10多名长辈亲邻共同回忆纠纷地情况、指证质证,进行调解说服,最终达成协议。二是善用“强人”威信。针对乡村边际间矛盾纠纷频发易激化难调处等特点,充分发挥老村干、老模范、宗族长辈等“强人”作用,借助他们威信高、号召力强的优势进行“促和”。如楮坪乡一起乡村边际间山地确权纠纷,眼看即将激化,由“强人”江某稳住势态,协调双方各推选6名代表,通过实地踏勘、丈量、指界,共同划定界线,双方签订调处协议书,这一困扰两村多年的纠纷顽疾得到圆满化解。三是妙用“亲人”亲情。农村群众最重情意,打好亲人朋友“感情牌”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手段。在项目实施、基础建设、旧街改造中,基层经常遇到征地拆迁难题,由此引发的上访、阻工等现象层出不穷。柘荣城郊的双城镇、城郊乡、东源乡依托“和事佬”工作室,立足工作实际,组织与重点安征迁对象存在亲情或朋友关系的“和事佬”形成协调小组,既站位“娘家人”,代表群众发声,又保障“和事佬”的主动性,通过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沟通协商,一大批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