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丨摆脱贫困!来看看闽东这只“弱鸟”如何飞起来的

如今,宁德这只“弱鸟”正在不断丰满羽翼,一个个落后的标签正在被勤劳勇敢的闽东人撕去,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提起福建宁德市,您的印象是什么?

老、少、边、岛、穷?

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

中国沿海“黄金断裂带”?

那您就OUT了!

那已是30多年前的宁德。

《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最早出版于1992年,它是习近平1988年到1990年担任中共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时29篇重要讲话和文章的合集。

如今的宁德,已冲破“贫困意识”的藩篱,以“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闽东的这些乡村是怎么摆脱贫困的?最近,中新社记者走访宁德10个乡村,一探究竟。走,我们一起去看看!

图为八斗畲村四周青山环抱、绿树成荫。王东明 摄

因地制宜上产业,靠山吃山唱山歌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那山是真的多,山中坐落着许多古朴的村庄。

就像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的八斗村,因村中有田8斗而得名,既是闽东革命老区村,又是少数民族聚居村,早年村民仅靠几亩薄田勉强维持温饱。

图为八斗畲村,富有畲族文化色彩的涂鸦墙令人眼前一亮。王东明 摄

山高路远,穷得只剩下“山”了。怎么办?靠山吃山唱山歌。

这些年来,八斗村发展果、林、竹、茶,壮大种植经济,种植1200多亩脐橙、茶园面积1000多亩、毛竹3000多亩,全村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

图为八斗畲村,蓝天、白云美如画。吕巧琴 摄

“生活比以前好很多啦!”在脐橙园内扛着锄头锄草、剪枝的钟水春乐不思蜀,靠着脐橙、茶叶和毛竹,现在夫妻俩一年收入有五六万元。

村子美了,产业有了,大家又有了新想法:发展旅游产业,带动村里的果、茶销售,增加收入。

图为坑头村峰峦叠嶂,苍天古树郁郁葱葱。王东明 摄

靠着“吃”山富起来的,还有离着八斗村13公里远的坑头村,那里曾是闽东重要革命根据地。虽然有着高山上的“红色明珠”称号,但因地处偏远,百姓早年仍靠着肩挑手提翻山越岭,生活贫困,1999年才实现“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邮、通视)。

20年来,坑头村致力发展特色高山茶产业,现已拥有1400亩茶园、9家茶叶加工厂和众多的销售队伍,去年茶叶年产值达1800多万元,还成功创建国家级茶业标准园。

图为坑头村的“马帮”正在运货。吕巧琴 摄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村民谢郑生感慨说,没种茶前,靠着砍木头和养殖家禽,生活收入十分有限,过年了,身上连200元都拿不出,如今生活变化太大了。

易地搬迁挪穷窝,靠海吃海念海经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心情是:女孩,我想和你一起去看海。”

如果,让你长年住在海上,一年来个四五六七八次台风,你还会有看海的心情吗?

图为过去的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拼接图)

图为现在的下岐村广场。王东明 摄

“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这曾是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连家船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想起以前的日子,渔民江成财直言特别苦,一家七口常年待在长6米、宽1.5米的船上,一天只能吃两餐,风大浪大有危险时,只能窝在船内躲着。

图为小孩在下岐村内骑车玩耍。叶秋云 摄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当地政府组织500多户、2300多名“连家船民”搬迁上岸,这一“造福工程”让他们告别了河海漂泊的日子,并从单一的捕捞作业,发展成从事商贸、服务、建筑、养殖等多元化行业,村民年收入从原来的不足1000元,增至2万余元。他们告诉记者,“相信下岐村会越来越好的。”

东山村的过去和现在。(拼接图)

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东山村,也是“造福工程”的受益者,该村曾被列为宁德市级地质灾害隐患村。

“当时山上的房子破破烂烂,下山和看病都很难,没书读,吃也吃不饱,15岁那年差点饿死。”年迈的村民缪如祥说。

图为村民在挑拣茶叶。王东明 摄

1994年,东山村全村从荒山野岭搬迁到平原地带,开始了新的生产生活,并涌现出各类能工巧匠,村民缪立宾创办建筑工程公司,带动200多人实现外出务工增收;“种植能手”钟奶仁传授水蜜桃种植技术和经验,带领村民增收……去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21485元,村财收入超过10万元。

图为黄振芳父子查看林场。王东明 摄

留得青山变金山,生态旅游客来到

看着眼前92岁高龄的黄振芳老人,你很难想象,他在1983年林权制度尚不明晰的背景下,带着家人筚路蓝缕、开垦荒山,办家庭林场,造林1207亩,并在速生林中套种马铃薯、玉米等经济作物,成为当年闽东地区唯一一位福建省造林大户。

图为黄振芳家庭林场,树林郁郁葱葱。王东明 摄

“自己亲手种下的树木,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它们慢慢长大,心情很愉快。”黄振芳望着郁郁葱葱的树林说。

图为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王东明 摄

黄振芳的先行先试,让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掀起“造林热”,林地面积扩增到7300多亩,并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蜜蜂养殖、铁皮石斛、花卉种植等“林下经济”,探索林养、林种、林游相结合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图为海岛乡西洋岛美景。海岛乡政府 供图

从林业、种植业、捕捞业、养殖业,宁德进而发展观光、民宿及全域旅游,产业越做越大。

霞浦县海岛乡西洋岛是一座离陆地20海里的渔业岛,你能想象在岛上开个民宿、开开快艇、钓钓鱼,就有100万元的收入?

图为民宿老板蒋仁人在垂钓。王东明 摄

真的有!借着政策的东风,村民蒋仁人在码头边上开了一家名为“赶海驿站”的超级无敌海景民宿,顶楼自己居住,还购置旅游快艇,组织海钓俱乐部,带领海钓爱好者赶海捕鱼、游览自然风光,将渔旅相融合,一年收入达100万元,真正过上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

今年,海岛乡还要打造400个钓点建设工作,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国际矶钓大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到海岛观光旅游、休闲垂钓、摄影,增加村民收入。

图为中新社福建分社采访小组结束海岛乡采访,合影留念。

这次,你真的可以带女孩一起去看海了!

图为上汽宁德基地项目。李民雄 摄

抱上几个“金娃娃”,脱贫致富奔小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宁德市委书记郭锡文告诉记者,要确保乡村振兴路上“一个村都不能少”。

他说,脱贫攻坚成败关键在“精准”二字。坚持把“精准”贯穿全过程,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础上,把帮助贫困户选准选好最适合发展的产业项目作为治本之策,全市96%以上的贫困户都有一项稳定的脱贫项目。

图为宁德新能源小镇。李民雄 摄

正如郭锡文所说,解决温饱问题后,宁德开始奏响“经济大合唱”,接连抱上宁德时代、上汽、青拓、中铜等“金娃娃”,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并吸引一大批产业链企业集聚落地,构建起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四梁八柱”。

“按照这种态势,再经过5年的努力,宁德有望进入‘万亿工业时代’。”郭锡文满怀信心。

迄今为止,宁德农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达17804元,所有贫困县都摘掉了“帽子”,全市77.5万人实现脱贫,7.3万现行标准建档立卡贫困居民实现全面脱贫。宁德寿宁县的下党村、福鼎市的赤溪村,早已成为名闻遐迩的脱贫致富的典型。

图为青拓集团营运中心全景。宁德市委宣传部 供图

如今,宁德这只“弱鸟”正在不断丰满羽翼,一个个落后的标签正在被勤劳勇敢的闽东人撕去,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穷则思变,变则亨通,当地党和政府矢志不渝几十年,“滴水穿石、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倾力扶贫工作,走出了一条中国脱贫攻坚的典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