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之光|郑承东:一只鱼的三都澳

宁德大黄鱼

每年4至6月,春江水暖。

在中国漫长的黄金海岸线上,北到长江出海口,南至琼州海峡,有一支庞大的鱼类族群大军便从深海越冬场洄游几百公里,定向游回她们温暖的家园——沿岸河口进行生殖洄游,产卵索饵生长。

这支鱼学名: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iardson),又称黄花鱼、黄瓜鱼、黄鱼、石首。因为其通体金黄,唇红齿白,被赋予富贵吉祥的东方美学色彩,中国人又美誉其为——国鱼。

大黄鱼一生能产卵多次,怀卵6.1-38.3万粒。庞大的鱼群在生殖季节发出“咯咯”、“呜呜”的求偶声,终日不断。鱼群密集时发出的声音更如水沸或松涛声。

滋养生命的喜悦与欢腾溢于洋面,生命的大狂欢年年经此,令这些生殖洄游产卵地便成了大黄鱼生生不息的伊甸园——

在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福建省东北部的宁德市三都澳内,有出海口与台湾海峡相连。这片神奇的出海口像口水井,洋在其中,三面环山,空中鸟瞰,深陷似井。也可以称之海深如井。 故名“官井洋” 。

官井洋,底质为泥沙、石,水温盐度适宜。洋内年流量100亿立方米,风平浪静,潮流畅通而湍急,浮游生物多,饵料充足,为大黄鱼产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综合生态环境,是中国唯一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人称 “国鱼伊甸园”。

由于大黄鱼在不同的地理分布上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形态与生态特征,我国沿海的大黄鱼可明显分为三个地理种群。

自北而南有——

岱衢族——分布在黄海南部至东海中部(福建嵛山以北);

闽粤东族——分布在福建嵛山以南至珠江口以东;

硇洲族——分布在珠江口以西至琼州海峡。

官井洋大黄鱼便是闽粤东族的代表性鱼群。

三都澳海域

大黄鱼属亚热带海域中下层集群的洄游性鱼类,通常生活在我国60米等深线以内沿岸浅海的中下层。

每年12月至第二年2月,大黄鱼在闽江口外40~60m的等线附近的泥或泥沙底质的海域底层栖息越冬。

到5~6月中旬,天气转暖,逢农历三十至初三和十五至十八大潮汐期间,台湾暖流和南海等外洋水的加强,并向近岸推移。官井洋海水表面水温达到18~22℃,表层盐度达到27.50~29.00,大黄鱼群就从闽江口外底层起浮,从近岸洄游进入官井洋产卵场产卵。

每一次的洄游便是回家,是一次再造生命的旅程,更是宁德人一场翘首期盼的丰收盛宴。

此时,正是江南楝子与槐树花开的季节。东海热闹的鱼汛捕捞大戏也开始上演。毗邻东海的宁德人自然享用了这个美好时令的快意时光。

“苦楝子,花嫁娘,……楝子花开石首(大黄鱼)来”

“花开槐豆盈山阿,今年鱼比去年多”

宁德籍南宋诗人与清代秀才的佳句都将大黄鱼上市与美好花事相联,其实是写尽了那个年代的人等到大黄鱼上市,如遇见迎春花开般的喜悦之情。

传统的捕大黄鱼的木船为一对,民间称为“瓜对”。

(图示:大的叫“母船”,三五吨重,多为水密隔舱福船,有六七人,六支桨;小船叫“仔船”,一吨重,有三四人,三支桨,组成一个作业单位。)

(采访同期声:母船的船老大,宁德人叫“老代;而掌管放网的,叫“掌縺”,旧称“网师”,负责听鱼声,令撒网,同时兼任舵手。鱼捞多寡,全靠“掌縺”。但当上“掌縺”之前,他必须要学习一本官井洋的秘籍宝典——《官井书》。这本秘不示人,描述官井洋水文、地理和鱼群习性,是集官井洋捕捞大黄鱼的技艺之大成。)

清代道光年间,一个宁德秀才一首《官井洋石首歌》,更是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官井洋上的捕鱼盛景——

“官井之水涌沧波,黄花逐浪纷飞梭。网师得鱼健吹螺,船头集市相肩摩。”

据《吴地记》载:公元前505,中国东海已有捕捞大黄鱼活动。明《闽中海错疏》记载了宁波沿海大黄鱼的渔期。

最迟到明朝,宁德便开始征收鱼课,可见那时已大规模在官井洋捕捞大黄鱼。

民国二十四年,官井洋产大黄鱼3500吨。

民国三十一年,《宁德县渔业调查资料》记载:“鱼汛期间,所捕黄鱼五六万担”

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捕捞旺季,四面八方千船万人依然汇聚于官井洋。从海面上收购新鲜大黄鱼的数百膄小船云集于三都澳沿岸的大小码头,赶鲜即刻卸鱼。一个个健壮的挑夫立马将鲜澄澄的大黄鱼挑往溪坂山寨,千家万户。

大黄鱼起网时是银灰色的,三个小时之后,就魔幻般变成黄灿灿的,醉人眼,馋人嘴。为了赶鲜,那些鱼贩们,常常会透夜走街串巷,将一条条的大黄鱼挂在了熟悉人家的门搭锁上。隔日之后,这户人家自然会将钱送到鱼贩手上。

端午前后大黄鱼的丰收季节,也让宁德人的人情文化镀上了一层金灿灿的色彩。

黄花鱼为媒,是宁德郎的爱情信物。端午时节,已定终身的女方家一定会收到两尾合计六斤重的黄花鱼,象征着爱情婚姻六六大顺,长长久久。收到黄花鱼,嫁出黄花女,表达了宁德人特有的婚姻文化。

大黄鱼丰收的季节,宁德的千家万户到处都飘溢着嘴馋的鱼香。宁德人传统的美食文化也在此时散发出璀璨的光芒。清煮、清炖、红烧、油煎、油炸、生炒、盐渍大黄鱼,道道佳肴膏腴鲜美,饕餮之徒醉卧春筵。而加工而成的糟鱼、鱼鲞更是别有风味。

短短一个月的黄瓜汛,沿岸码头,灯火通明,通宵达旦。空气闻着的都是黄瓜鱼的鱼香,看到的都是忙碌的身影,迎着的都是一张张喜悦的笑脸。

这就是宁德人每年一季的饕餮盛宴——黄瓜暝。

我国捕捞大黄鱼产量以浙江最高、福建次之、广东第三。浙江舟山、福建闽东官井洋、广东南澳渔场捕捞大黄鱼最为著名。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东海区的年捕捞量在10万吨左右,最高年份(1974年)达20万吨,居我国海洋四大主捕对象之首。

海上天湖,天赐国鱼。

“官井洋,半年粮”的歌谣金灿灿的传唱了千百年。

然而,大黄鱼自身的生理特征与人类的自以为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年代、七十年代,终于让大黄鱼遭遇了两场大浩劫,而濒临灭绝。

大黄鱼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古籍里称石首鱼。它们头骨里有两粒白色小石子,叫鱼脑石,其实是耳石,起平衡和听觉作用。正因其有鱼脑石,也给她带来的灭顶之灾。

1954年3月,两位来自汕头的技术员被聘请到福建东山、诏安县传授敲罟围捕技术,次年,福建省水产局将敲罟渔法作为“一种近海的先进作业”在全省推广,并将该技术传到了温州、宁波。

敲罟作业是广东潮汕地区发明的一种利用声学原理的传统捕捞法。围捕大黄鱼时,几十条船围成圈,一起敲竹板,让石首鱼头骨中的两枚耳石产生共振,大鱼小鱼一起昏死,一网打尽。

这种敲罟鱼法造成了大黄鱼资源的首度枯竭。

五十年代末,国家严令禁止了敲罟鱼法。

人类只为了一次的收获,被破坏的大黄鱼自然资源却花了十年时间才得以恢复。

然而,七十年代初的两次越冬场大围捕,再一次将刚刚恢复元气的大黄鱼推向了濒临灭绝的深渊。

最致命的一击发生于1974年初春。浙江省组织了近2000对机帆船前往大黄鱼的主要越冬场——大沙外浅海中央渔场围捕。创造了我国渔业史上大黄鱼产量的最高纪录。却也导致大黄鱼的沿岸产卵群体受到严重破坏。之后,舟山等产卵场鱼汛不见。这一支大黄鱼种群几近灭绝。

1978年,海峡两岸关系缓和。1979年冬到1980年春的鱼汛期,大批大围网机帆船涌入原先不敢驶入的禁区——闽江口外越冬场。网产上万担,汛获50000多吨大黄鱼。经历了这次歼灭性的围剿,官井洋产卵场次年即形不成鱼汛。这一支大黄鱼种群也几近灭绝。

一时间,野生大黄鱼的市场价格一跃上升至每公斤数千元,成为“珍稀”佳肴。

楝子花开,石首不来。

人类对大自然资源的过度占有,终于让大黄鱼挽歌在官井洋上空悲怆回荡。

让大黄鱼重返伊甸园。

让“官井洋,半年粮”的歌谣再一次金灿灿的唱起。

这成了闽东人的光荣与梦想。

1985年福建省在我国唯一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官井洋设立了“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同时组织水产科技人员利用尚存的野生大黄鱼资源开展了大黄鱼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

刘家富(资料图)

刘家富,祖辈们靠在海上抗风斗浪捕鱼捉虾为生。

(字幕:福建省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技术指导专家组首席专家、大黄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水产学会海水养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5年春季,他带领团队,顶着风浪,“游弋”于官井洋,抢在大黄鱼产卵群体完全消失之前,寻觅大黄鱼临产亲鱼进行人工授精育苗初试,并保活驯养其野生鱼,以构建人工繁殖的基础亲鱼群体。

(刘家富采访同期声:我们经过5年的“七·五”科技攻关,突破了大黄鱼亲鱼培育、人工催产、自然产卵、仔稚鱼培育等关键技术,终于在1990年,实现了百万尾规模的大黄鱼全人工批量育苗。)

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单产不断提高,巨大的市场需求与高额利润驱使,社会上各种资金大量涌入,大黄鱼养殖业得以迅猛发展,一座中国最大的大黄鱼网箱养殖基地——在三都澳迅速崛起。

一只鱼打造了百亿产业链,30多万产业大军铸就了“黄鱼军团”“官井洋,半年粮”的歌谣再一次在三都澳金灿灿的唱起。

蕉城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奇迹般地在蔚蓝的港湾重建大黄鱼的伊甸园。

(图示:经过30年的发展,濒临资源枯竭的大黄鱼如今已开发成为我国最大规模的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和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形成了年育苗量超17.6亿尾、养殖产量10.5万吨、总产值110.5亿元的大黄鱼产业链。带动了渔网具制作、饲料供应、交通运输、内外贸易、土木工程、水产加工、旅游休闲、技术服务与劳务等诸多相关行业发展与30余万劳力就业。)

“大黄鱼人工养殖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成果逐浪潮头,居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以大黄鱼等多种类为代表的中国第四次海水养殖浪潮正在三都澳官井洋推波助澜,向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辐射。

由于刘家富在大黄鱼研发中的突出贡献,被业界称为“大黄鱼之父”。

2008年,蕉城被农业部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大黄鱼”之乡。

当中国最大的大黄鱼网箱养殖基地在三都澳青山崛起的时候,与之毗邻的官井洋却依然鱼可罗雀,鱼汛不再。

大黄鱼增殖放流被认为是恢复官井洋大黄鱼天然种群的有效途径。二十多来,尤其是从1997年起,通过采捕、保活、驯养多批野生大黄鱼,扩繁了多批原种子一代进行官井洋海区增殖放流,扩大大黄鱼的自然种群。

2012年10月,官井洋大黄鱼原种场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国家级原种场。

在蔚蓝的官井洋伊甸园涟漪下,大黄鱼自然种群悄然繁衍。

人类的最大梦想就是重返伊甸园,在一个化外之地找到与大自然和谐永生的源泉。

大黄鱼重返伊甸园,让滋养生命的喜悦再一次欢腾于洋面,让生命的大狂欢再一次年年经此,让每一次的洄游再一次成为回家——

让官井洋再一次成为大黄鱼生生不息的伊甸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