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向大学生精准讲授闽东革命史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非常重视搞好闽东革命传统教育。给学生讲好闽东革命史,是闽东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深刻认识讲好闽东革命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时就十分重视继承和弘扬闽东革命精神,重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上任的第二天,他就轻车简从赶赴当年闽东苏区首府柏柱洋,瞻仰革命遗址,慰问“五老”,谋划老区的发展。随后,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他指出,闽东人民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蕴藏着不屈不挠的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这是最宝贵的的精神力量,这种革命传统留下来的基因是能够造就人间奇迹的。看完“无名英雄”蔡威的家史后,他再次强调:“为了教育下一代不要忘记了革命前辈付出鲜血打下的江山,一定要做好革命传统教育。”为此,他不仅要求党史部门协调宣传、教育等部门“多形式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还要求闽东革命纪念馆所在地福安的学校学生,以及到地委党校学习、培训的学员和到福安开会的干部,都要组织参观学习。

二、紧紧抓住闽东革命的最显著特征

闽东苏区形成后不到一个月,就因福州中心市委遭敌破坏与中央失去联系,直到1937年12月才与中央恢复了联系,它与中央失去联系时间长达3年9个月。红军长征后形成的所有南方游击区中,闽东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时间仅次于孤悬海外的琼崖。同时,从当年许多地方的情况看,正如闽东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叶飞所说,闽东苏区的创建不同于主力红军开辟的苏区,它主要依靠本地党组织和革命群众的英勇斗争,因此它的特点就是“土”。闽东革命另一位领导人曾志说得更直截了当:“叶飞同志不是说了吗?闽东的特点就是土嘛!所谓土,就是没有外来的力量嘛,是自己搞起来的吧!”可见,长时间与中央失去联系,而且几乎没法得到任何外来革命力量的援助,这是闽东革命最显著的特征。

三、重点讲清楚闽东革命创造的奇迹

但闽东党组织不仅坚持了革命斗争,还创造出了三个斗争奇迹。

(一)第一个奇迹,把闽东的食盐封锁了两年之久。众所周知,因国民党当局的封锁,当年包括闽西、闽北、赣东北、湘鄂赣、湘赣等许多苏区、游击区都严重缺盐。由于严重缺盐,或以辣椒代替,或以有点咸味的五倍子花泡水当盐,甚至挖地皮煎硝盐吃等等。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把国统区群众省下支援红军的盐巴,用水溶解后泼到棉袄上,才躲过国民党保安团的搜查,典型反映了当年这些苏区和游击区严重缺盐的情形。闽东的情形恰恰相反,闽东党组织很早就重视发动和组织以深受剥削压迫的“疍民”为主体的广大船民起来斗争,从而很快就在交溪上游和支流上的斜滩、上白石、穆阳、赛岐、六屿、下白石,以及沿海的溪尾、三十六僻、三都澳、连江厦宫、朝天洋等地建立起船民工会和联络站。闽东党组织向船民们提出“封锁海口”的口号,要求他们遇到国民党当局经营的食盐等物资一律予以没收。这样一来,苏区时期闽东的食盐反被我们封锁了两年之久,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也是如此。

(二)第二个奇迹,利用大刀会的组织形式普遍建立起革命武装“红带会”,并在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如何利用普遍存在的会道门武装开展革命斗争?许多地方党组织从大革命时期起就进行了探索,但他们最普遍采取的方式是争取其首领,或与之结盟或将其收编。但闽东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之初,就从实际出发,利用大刀会的组织形式创建起全区性革命武装“红带会”,从而在很短时间内将农民组织和武装起来。当时闽东的每次暴动都以“红带会”为主力,红军游击队的每次战斗也都在“红带会”配合下进行的。因“红带会”斗争英勇顽强,国民党军官兵谈虎色变:“不怕机关枪,不怕炮火力,只怕红带会。”叶飞对此高度肯定:“创建红色大刀会开展斗争,这是闽东游击武装的一个特点。”

(三)第三个奇迹,独立自主并顺利地实现了从苏区斗争向游击战争的转变和从三年游击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转变。众所周知,红军长征后,从苏区斗争方式向游击战争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因受极“左”错误路线影响,大多数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游击区都走了一段弯路,甚至遭受重大损失。闽东当时虽早已与中央失去联系,但叶飞根据实际中产生的只有保存有生力量才能坚持斗争的观念,用“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说服大家,从而使闽东比较顺利地实现了这一转变,转变后还保存了几块苏区和一定数量的主力红军,因而很快又开辟了闽浙边17个县的游击区。

从三年游击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的过程中,许多仍没法与中央取得联系的游击区都走了一段弯路,甚至发生了错杀自己同志等严重问题。闽东党组织虽然仍与中央失去联系,在开始时因无法辨别报刊杂志有关国共合作抗日等消息的真伪,一时人心浮动。但叶飞等人很快就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候”“光搞土地革命不提抗日救国是不行的”等认识出发,判断出有关消息不是国民党的欺骗宣传,从而不仅转变了思想,还主动与国民党当局联系并迫使对方坐下来谈判。

总之,把握好上述三点,闽东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就能较好地给大学生讲好闽东革命史。       (作者系宁德师范学院教授、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