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之光丨郑承东:霍童(纪录片脚本)

霍童

(大型电视纪录片脚本)

一条浅浅溪流如风吹罗带,风情万种;

一座青砖古镇似千年诗经,在水一方。


据汉《列仙传》记载,霍童,因周朝时有霍童真人,亦名霍桐,居霍林洞,由此得名。

福建霍童溪流域是宁德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晚期,就有人类活动痕迹。芦坪岗等出土一批石器、陶器、玉器及青铜器,还证实了约在四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定居。

自公元前221年——公元907年,秦至唐末,尤其是“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三山志》)。中原文化也随之传入霍童。

公元747年(唐天宝六年),大道士司马承祯云游霍童,便将霍童列为大唐帝国三十六洞天之首,唐玄宗也因此将“霍林洞天”敕名为“霍童洞天”,从此霍桐山亦改名为霍童山。

佛巢仙窟烟波起

《闽都别记》云:“闽境之山,东则霍童,西则武夷。”

霍童山位于鹫峰山脉中段西北坡,主峰是大小童峰。

霍童地貌经燕山运动晚期的中心和裂缝的火山喷发的沉积活动,盘地地层呈向心圆的皱褶抬起,造就了霍童奇峰拔起,峰峰相连的花岗岩高丘陵地貌。

霍童山奇水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称“佛国仙都”。

道教称其为——霍山、霍桐山。大小童峰、霍林洞、摘星台等修炼处,如仙山琼阁缭绕于云雾间。

佛教称其为——支提山,只因其西部有支提寺而得名。“支提”为梵文“聚集福德”之意,《华严经》载有“不到支提枉为僧”之言。

霍童支提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是霍童山的主体部分。共分四个游览区,即支提胜场、瀛洲击水、霍童洞天、那罗延窟。

百里画廊农耕图

霍童镇周遭群峰错落,临水而居。

古时陆路交通尤为不便,水,成了霍童风花雪月的起点。

远古海进时期,霍童盆地是一个被海水淹没的“小天湖”。直至北宋海退时期,霍童盆地依然幽隅闽海之中。霍童溪至今还保存着高出海平面35米~40米的地质遗迹。

那时的霍童溪将霍童“小天湖”与三都澳“大天湖”蜿蜒连接,海船可从三都澳折入,经霍童溪海峡,直达 “海上仙山”—霍童山。霍童钱氏家谱亦称:霍童有三十六村,村村湖泊相绕,溪水相连。

霍童溪为福建“五江三溪”之一,是宁德蕉城母亲河。独特的峡谷地貌、花岗岩高丘陵地貌和河谷冲积平原地貌,造就了霍童溪流域九曲十八弯二十七滩的美景。

行走在霍童溪畔,翠林逶迤,蒹葭苍苍,洲青沙白,弯弯的河流如风吹罗带。

一条风光绮丽的农耕文化走廊在“天人合一”的先哲思想里流光溢彩。黄鞠水利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更令霍童的千年水利文化跨越世界的巅峰。

青砖古镇明清街

霍童溪承接周宁、屏南二县溪流,通达三都澳,成为内陆县的运输要道,令霍童古镇成为出海通衢的繁华商埠。

明清以来,水运发达,古镇繁荣,大兴土木之风起于明,盛于清,绵延至民国。

霍童古镇建筑风格与布局传承了中国传统宗亲群居的特色。

各个宗族以先后顺序建立自己的集居地,按各姓氏划分群居、聚居。如黄氏族居,称为“黄厝里”,颜氏为“颜厝里”,更有一家兄弟聚集一起,类似城堡,相互照应。

镇上分别有谢、黄、陈、章、钱、郑、林等姓氏人家,每个姓氏又可称为“堡”,不同的姓氏又组成一个“境”。古镇以此共分“华阳、万全、忠义、宏街”四个境,每个境都有自己各自的“宫”,对应的称之为“华阳宫、万全宫、忠义宫、宏街宫”。

传统宗亲群居令霍童家族文化代代相传,以至欣逢盛世,发扬光大。霍童线狮、铁技获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中原文化在南方古镇的千年传承。

霍童古民居群现今保留的大多建于清代及民国,少数属明代建筑。

最为精美的是兴贤村陈姓大厝。整栋建筑浮雕、楹联、名匾、石刻、木雕、灰塑琳琅满目,集工艺、美术、雕刻、书法、文学等艺术于一体。

最大的古民居是外表村的林姓大厝。整栋房子可以开设一百二十个房间。

最经典的古民居群落,在霍童古镇。古民居群主要由一座明代文昌阁、一座百年宗祠、六十多幢大宅构成,保存完整。古镇的明清老街从街尾到街头,长达2公里,宽丈余。街中一根木旗杆矗立了200年,街尾客栈、商铺栉比鳞次。街尽头文昌阁与武胜庙相肩比邻。一条明清街,道尽霍童人耕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耕读传家,文武双全。

在历史的演变中,霍童古民居又分出了青砖、木质及三合土墙三种外观。

青砖宅院,为大户人家。大门取料整条青石条,配以长度2米、厚度20厘米“大踏步”的青石阶,气派之至。门楣灰塑彩绘与匾额对联相得益彰,书卷之气扑面而来。厅堂柱与墙取材老油杉,原木本色。一楼的梁枋间与雀替、窗扇、屏门等部位施以木雕,繁简得当。宅内的对联和窗棂,透露家族渊源。尤其是窗棂雕花,刻画耕读时期的人与物,栩栩如生,堪称上品。

到了民国时期,因为水位的下降,古镇也失去了旧日的繁华。

从刀耕火种到耕读为家,从练丹坐禅、佛道并举到血雨腥风、红白争伐,千年古镇霍童欣逢盛世,重焕异彩——全国佛教重点寺院支提山华严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生态乡镇等桂冠令千年古镇熠熠生辉。

宗教文化、水利文化、民俗文化与红色文化相得益彰,各显光华。

佛道霍童

几千年来,霍童支提山佛道并举,始终沐浴在仙风佛光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同化力。

霍童洞天,又称霍林洞天。仙道历史上溯至周朝,缘于三国,兴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衰落于明嘉靖年间。

霍童山历来就是药用植物的王国。采药炼丹离不开灵芝、野茶树。二者霍童山现仍皆而有之。

霍童盆地外高内低,如巨大的“天眼”,吸纳强大的负离子、地磁场,这是道家梦寐以求的“天人合一”的大环境。

远古海进时期,霍童盆地“双天湖”的“海上仙山”形态,是洞天福地的最理想格局。

霍童山是司命之府。司命是主管人生死与生育的神柢。大小童峰仰躺的 “睡美人”,其丰乳之形孕育生命,实为阴,向东之“五马峰”则如男婴茁壮成长,寓为阳。

霍童洞天地理范围有多大呢?

唐代《天地宫府图》记载:“第一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属仙人王纬玄治之。”唐代长溪县(623-1286),辖地包含蕉城、福安、霞浦等地。“周回三千里”意即整个宁德的地理范围都囊括其中。

东汉明帝时代,道教初创,而佛教渐进中原。道佛相争,道士南下,拓展乐土。天纪年间(277-280),孙吴政权在闽东建立温麻船屯。道士也随之涌入闽东,霍童山道教随之兴起。

魏晋南北朝,炼丹鼎盛。著名道士左慈、葛玄、郑隐、陶弘景、邓伯元、王玄甫、褚伯玉等纷至沓来霍童山双修得道。

南北朝梁大通二年(公元532),中国早期道教四大名宫——霍林宫在霍童山落成,霍童山更成为中国东南道教圣地。

天宝年间,当朝第一大道士——司马承祯流连于霍童山的紫灵芝、霍林宫及海山一色的生态环境,便在《天地宫府图》“三十六小洞天”排行榜中,将霍林洞天由第六位上升为第一,位居五岳之前。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因此敕名 “霍童洞天”。

明嘉靖年间,一场旷世洪水令霍林宫荡然无存,道教衰微。许多文字记载也随之匿迹,留下众多不解之谜。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在大童峰半山岩壁下的“霍林洞”内,先后发现了一把宋代铜制道教刀与男女双修岩画,又令笼罩着历史迷雾的“霍童洞天”与我们拉近了距离。

公元4世纪后期至公元14世纪,韩僧盛行到中国游学求法。高丽人元表法师也赶上了这趟风潮。《大藏经》记载:“释元表,本三韩人也。天宝中来游华士,仍经西域礼圣迹,于心王菩萨指示支提山灵府,遂负《华严经》八十卷,寻访霍童,礼天冠菩萨,至支提石室而宅焉。

大约在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前,一樵夫就在这支提石室发现了《华严经》用榈木盒装着藏在石室里。 他将这一重大发现告知了附近保福寺的慧评禅师。

北宋开宝三年(970),吴越王钱俶得此经书,阅其中一句“不到支提不为僧”,遂委遣灵隐寺的闽籍了悟禅师入闽寻觅支提。了悟禅师寻至霍童支提山上的天冠坪,钱王命在此开山建寺,赐额“华严禅寺”,并委请了悟禅师住持寺务。

支提山华严寺,天冠菩萨道场,全国重点寺院,创建于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因寺以山名,俗谓支提寺。

元表法师最终去处在哪里呢?《大宋高僧传》记载:“既返新罗,复倡修名刹迦智山寺。”那罗岩寺所藏《唐新罗国高僧元表大师行迹碑》上刻:“元表大师携带禅与茶回到新罗……” 元表法师负笈传法,佛教因此在支提山发扬光大,支提禅茶也香飘韩国。

支提寺名僧迭出,受历代皇朝的垂宠,曾四次敕建,五度赐寺额,更有御赐重器,皇恩浩荡。

明永乐至万历年间是支提寺下属寺院达30多处,住众千余人,蜚声佛教界,发扬光大至今。

千百年来,霍童支提山道骨袈风,始终笼罩着高仙大德。皇恩浩荡的神秘光环,沉淀着厚重的宗教文化内涵。佛道霍童也因此成为八闽历史文化长河中最具宗教气质的南方古镇。

线狮霍童

霍童古镇文化,穿越千年的历史长河,是自唐宋以来南迁文化与古越文化融合的一个活化石。

汉时,波斯使者通过丝绸之路首次将真狮子传入中原。汉朝人模仿其形神、动作作戏,至三国时发展成舞狮。

通过人直接操纵狮子的舞狮表演一统中华大地,但人通过丝线控制狮子的线狮表演则独一无二,这就是宁德霍童线狮。

狮子为万兽之王,是佛的化身,故称佛说法为狮子吼。自唐高丽僧元表背负《华严经》在霍童支提山那罗延窟传经说法,那罗延窟状如狮子吼的威严传延千年。狮子岩一峰镇五洋,保佑霍童百姓风调雨顺,历经沧海威镇四方。对狮子的图腾崇拜遍及霍童乡里,霍童线狮文化由此繁衍。”

霍童线狮又称抽狮,亦称打狮,依附于"二月二灯会",得以传承至今。在1300多年演变中,它又分为陈姓线狮和黄姓线狮。

陈姓线狮传说源于盛唐时期的泉州、南安一带。清康熙年间,陈姓祖宗举家从闽南迁到霍童镇。将泉州的提线木偶艺术与已传入霍童的中原舞狮文化相融合,发展成人在台后拉线表演的霍童线狮。

黄姓线狮源自于“游戏说”。游玩时,大人将太师椅翻过来作为小舞台,将布包棉花扎成的“狮子”系上线绳置于椅前,大人小孩一起站于椅后拉动线绳,“狮子”便上窜下跳,以此逗乐小孩。黄姓线狮由此诞生。

更有现代学者认为,霍童线狮应源于“劳动说”。隋代,黄鞠水利工程采用火烧水浇法开凿花岗岩,清理大量碎石需要臂力过人的劳动者紧密协作。黄鞠将中原舞狮改造成线狮,寓教于乐,以此来训练劳动者的强健体魄与团队协作精神。

霍童线狮有传男不传女的家族传承。线狮制作包括狮台、狮身、狮球、狮线及灯光配置等环节。霍童线狮的“线”构成了人、线、狮三者合一的“指挥神经系统”。“线”的穿结是线狮表演的关键环节,每一个穿孔动作都必须细致认真。先用一根长4米许的杉木在不同距离位处装上滑轮,在狮子的头部、尾部系上往返的“线”,狮子的双腮左右再系上两条“线”。位处前台的线狮主要通过头索、尾索及腮索拉动进行表演。“线”的制作大有讲究,用料是霍童当地产的大麻绳,须软硬适中,以保证每个动作都能准确传送到狮身各部位。线狮的狮身由多种材料制成,以竹蔑制狮身骨架,以彩色塑料丝制成狮毛。狮球精致灵巧,大球网筐内套有旋转自如的小球,小球缀有水晶灯,夜如繁星。

霍童线狮表演集文功武戏于一身,分单狮(雄狮)、双狮(一雄一雌狮)、三狮(一母二子狮)、五狮(一母四子狮)等4种。所谓文功,指线狮的表演要靠台旁乐队统一指挥,乐器为鼓、锣、恰恰三种,节奏一般为锵咚锵。鼓手是灵魂人物。随着鼓点的波澜起伏,线狮或闪展生风,或轻喃细语。所谓武戏,指舞狮者要有充沛的体力、熟练的技巧与扎实的武术功底,更要有团队协作的精神。表演时,十几位线狮艺人站在后台分成数组,每组一人为主,其他人为辅。大狮子重约30多公斤,小的重约18公斤。大狮需要5个师傅操纵,小狮则需两人。人距离狮子近则5米,远则超过10米。随着锣鼓铿锵而起,艺人们则竞相吆喝,提拉线绳。组员之间,各组之间,配合无间,不论如何闪展腾挪,狮线之间都能做到纷而不缠,繁而不乱,而在狭窄的舞台上,三五只狮子闪展生风,快而不撞,实为一绝。

线狮表演最早是边走边舞,后转为固定台表演。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改进,线狮的表现力越来越丰富,再配以灯光变幻、吐云喷火与强弱锣鼓,雄狮出洞、母子相亲,三狮戏珠等动作更是表演得唯妙唯俏、栩栩如生。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春节期间,霍童线狮代表福建省民间艺术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2014新家坡“布海同心”妆艺大游行。2016年1月,霍童线狮应邀参加北京卫视《传承者》非遗项目总决赛,并胜出。2016年9月17日,霍童线狮亮相2016湖南卫视中秋之夜晚会。

霍童线狮堪称中华绝活,扬名九州。

芳华霍童

霍童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黄鞠水利工程入选世界灌排工程遗产名录,霍童线狮与铁技双手荣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鞠在石桥定居后告诫子孙,读书可读、不可为官。因此,千百年来,霍童古镇尽出富甲风流的商人与儒者,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与郎中,还有心灵手巧的艺人与工匠。 也因此霍童的民俗手艺远近闻名。

仁记剪刀千百锤

相传,清嘉庆年间,霍童林家兄弟师承泉州剪刀名匠,后回乡设炉生产。

此后,霍童出现多家剪刀作坊。林家老铺便在门前悬一木匾,上书“仁记剪刀” 以示区别。“仁记”剪刀从铁坯熔炼到成品上市,要经历30多道工序、下锤700多次。一把剪刀,可用上二三十年。民国中期,霍童剪刀产品远销台湾及东南亚各地,仅清明古街上就有16家剪刀铺,从业工匠50多人,日产约150把,年产五六万把。

至今,霍童还沿袭“仁记”剪刀作为陪嫁品的风俗,寓意婚后生活和美富足。

少林鹤桩兴外表

霍童有众多的圣王宫、武圣庙,猴王崇拜、尚武精神遍及霍童民间。

霍童男人必练武,而这以镇边的外表村为最。

外表,又称“外渺”。一个外表看似美若天仙的村庄,村内却有一群尚武的男人,繁衍生息。

外表林氏少林鹤桩拳,始于清乾隆年间,流传至今。

清乾隆十年间,外表后山富商林梅,在宁波府拜嵩山少林寺云游高僧仕源法师为师。武僧仕源倾囊相授少林武术、医术,前后历时三载。自此少林鹤桩拳传入了外表林氏,族内子弟习武蔚然成风。清乾隆四十五年至道光二年,林氏子弟中出了一个武举人,六个武庠生。清道光年间,外表林氏鹤桩拳逐渐传至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等地。

二月里来闹灯会

“二月二”龙抬头又称“春龙节”或“春耕节”,是我国民间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二月二灯会”是霍童百姓为纪念先贤而举行的一场民间盛会,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2008年6月被福建省批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隋杨帝时期,黄鞠举家逃到霍童定居后,经过几年的努力,霍童人民安居乐业,黄鞠决定每年“二月二”举行灯会活动,以让后人世代铭记姑丈朱福易地之恩。黄鞠将河南民间流传的中原民俗文化,如纸扎、铁枝、线狮、高跷等传授给霍童村民,在灯会上表演,霍童“二月二灯会”由此诞生。

霍童的“二月二灯会”从二月初一开始,前后共计4天。霍童万全、华阳、忠义、宏街四境轮番竞技。每境表演一个晚上,共4晚,称为“小迎”。逢五年一轮,各境重复举行一次,共8晚,称为“大迎”。届时,四境花灯争奇斗艳,各显其能。

霍童“二月二”灯会主要表演项目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霍童线狮、纸扎、铁技、高跷等。纸扎,属于灯技艺术。每逢“二月二”灯会,霍童民间艺人以竹篾为骨架,扎制成““孙悟空借芭蕉扇”、 《真假孙悟空观音前打斗》、 《济公倒酒》等神话作品,人物惟妙惟肖,动作惟妙惟肖。霍童纸扎艺人还大胆以火为纸扎题材,扎制《火焰山》、《火烧连营》等作品,表演时火光熊熊,纸扎不焦不烧。

霍童二月二,就是中国南方的“感恩节”。感恩先祖黄鞠,感恩洞天福地的恩赐,感恩古镇薪火相传,人丁兴旺。 一个感恩的承诺,传承了千年。古代中原汉俗文化的精髓——社戏文化就是在古镇霍童二月二的千年之约中,得以完美留存。

笔墨芳华此中来

霍童古镇的明清街尾并列着武圣庙、文昌阁,彰显霍童人文武双全、耕读传家的传统价值观。千百年来,霍童族裔家风有道,人才辈出,科考中举者无数。

霍童双峰书院,建于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一代文豪清翰林总编修魏敬中等曾执教其间。

在明清街的街中,有一座古宅,主人黄树荣,从小就读双峰书院。后就职南京民国国会议员。黄树荣比孙中山年长3岁,以老成卓识,深得孙中山大总统器重。黄树荣潜心研究中外法律、政治书籍,阅读新报刊,认为:“欲强国,非由家族主义进而趋于社会主义不可”。

到了民国中期,一位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女画家又为霍童古镇文脉带来了隽永的“笔墨芳华”。

在明清街的街头,有一方小巧玲珑的南方古宅雕梁画栋,窗棂精美。小墅的主人潘玉珂,就是古镇第一位外出求学的奇女子。求学沪上,师从中国画坛巨匠刘海粟、潘天寿、黄宾虹、丰子恺,书画兼善,画通中西,尤工兰花。 与考古学家游寿、中国第一代女画家丘堤并称“闽东三才女”。

霍童,一座隐匿于中国南方的芳华古镇,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千年古镇的历史文脉,在历史的转角遇见芳华盛世,必将再次绽放迷人的芳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