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视频·纪录】一只“国鱼”的故事(6)——重返“伊甸园”,生生不息官井洋!

(蕉城区融媒体中心)

让大黄鱼重返伊甸园。

让“官井洋,半年粮”的歌谣再一次金灿灿的唱起。

这成了闽东人的光荣与梦想。

1985年福建省在我国唯一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官井洋设立了“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同时组织水产科技人员利用尚存的野生大黄鱼资源开展了大黄鱼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



刘家富(资料图)

刘家富,祖辈们靠在海上抗风斗浪捕鱼捉虾为生。

(字幕:福建省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技术指导专家组首席专家、大黄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水产学会海水养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5年春季,他带领团队,顶着风浪,“游弋”于官井洋,抢在大黄鱼产卵群体完全消失之前,寻觅大黄鱼临产亲鱼进行人工授精育苗初试,并保活驯养其野生鱼,以构建人工繁殖的基础亲鱼群体。

(刘家富采访同期声:我们经过5年的“七·五”科技攻关,突破了大黄鱼亲鱼培育、人工催产、自然产卵、仔稚鱼培育等关键技术,终于在1990年,实现了百万尾规模的大黄鱼全人工批量育苗。)

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单产不断提高,巨大的市场需求与高额利润驱使,社会上各种资金大量涌入,大黄鱼养殖业得以迅猛发展,一座中国最大的大黄鱼网箱养殖基地——在三都澳迅速崛起。

一只鱼打造了百亿产业链,30多万产业大军铸就了“黄鱼军团”“官井洋,半年粮”的歌谣再一次在三都澳金灿灿的唱起。

蕉城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奇迹般地在蔚蓝的港湾重建大黄鱼的伊甸园。

(图示:经过30年的发展,濒临资源枯竭的大黄鱼如今已开发成为我国最大规模的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和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形成了年育苗量超17.6亿尾、养殖产量10.5万吨、总产值110.5亿元的大黄鱼产业链。带动了渔网具制作、饲料供应、交通运输、内外贸易、土木工程、水产加工、旅游休闲、技术服务与劳务等诸多相关行业发展与30余万劳力就业。)

“大黄鱼人工养殖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成果逐浪潮头,居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以大黄鱼等多种类为代表的中国第四次海水养殖浪潮正在三都澳官井洋推波助澜,向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辐射。

由于刘家富在大黄鱼研发中的突出贡献,被业界称为“大黄鱼之父”。

2008年,蕉城被农业部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大黄鱼”之乡。

当中国最大的大黄鱼网箱养殖基地在三都澳青山崛起的时候,与之毗邻的官井洋却依然鱼可罗雀,鱼汛不再。

大黄鱼增殖放流被认为是恢复官井洋大黄鱼天然种群的有效途径。二十多来,尤其是从1997年起,通过采捕、保活、驯养多批野生大黄鱼,扩繁了多批原种子一代进行官井洋海区增殖放流,扩大大黄鱼的自然种群。

2012年10月,官井洋大黄鱼原种场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国家级原种场。

在蔚蓝的官井洋伊甸园涟漪下,大黄鱼自然种群悄然繁衍。

人类的最大梦想就是重返伊甸园,在一个化外之地找到与大自然和谐永生的源泉。

大黄鱼重返伊甸园,让滋养生命的喜悦再一次欢腾于洋面,让生命的大狂欢再一次年年经此,让每一次的洄游再一次成为回家——

让官井洋再一次成为大黄鱼生生不息的伊甸园 。

(脚本:郑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