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信下党”这一年丨不负重托 写好乡村振兴的“宁德答卷”

总有一些历史时刻值得被铭记。

2019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回信,信中写道,“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语传遍万重山。温暖的话语充满着催人奋进的力量,为闽东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指明了方向。

不负殷殷嘱托,唯有砥砺前行。一年来,在回信精神的指引下,我市立足宁德实际,紧紧围绕深入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大力弘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统筹谋划和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提升“三农”工作水平,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又到一年葡萄丰收时。连日来,在福安市赛岐镇象环村,或紫或绿的葡萄沉甸甸地挂在葡萄藤上惹人垂涎,农户穿梭其间忙着采摘成熟的果实,脸上洋溢着甜蜜的丰收喜悦。

“葡萄种植是个好项目,让乡亲们过上美好的富足生活。”种植户陈贵龙说,自己因残致贫,2016年在乡村干部引导帮助下,种上了葡萄,不仅一年就脱贫,日子还越过越红火。


现代物流和电商,打通了象环葡萄等农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资料图)

从露天种植到大棚种植,从原先的几十亩试种,到如今的2000多亩连片种植。作为福安市最早引进种植巨峰葡萄并取得成功的村庄,如今的象环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特色村”,现有葡萄种植面积2350亩,户均种植3.8亩。依托“巨峰葡萄”产业优势,象环村还构建资产出租、服务创收和投资分红融合互促的发展模式,积极宣传发展“葡萄采摘游”等乡村休闲游,培育出了农民增收的新动能。

手捧“山海经”,走出产业振兴新路径。我市立足实际,规划先行、精准施策,把产业布局“念准”,把“五化”理念“念深”,把挂钩帮扶“念实”,把配套保障“念优”,做强做大做优“8+1”特色产业,建设产业支撑强劲的富裕乡村。2020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4.36亿元,比增3.5%。


福安穆云畲乡的水蜜桃成熟了  吴圣锦 摄

同时,我市全力“抓两头带中间”。一手抓试点示范建设,推动省级乡村振兴特色乡(镇)和试点村加快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或方案、梳理发展需求;一手抓产业薄弱乡村建设。截至6月底,全市110个试点村共筹划实施重点项目561个、总投资211285万元;全市306个产业薄弱村已实施产业项目436个、总投资132898万元,正在筹划产业项目223个、总投资24844万元。

柘荣太子参“参”机勃发、福鼎白茶香飘万里、古田食用菌富了千家万户……如今的闽东,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处处是产业开花结果、生活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柘荣太子参丰收  游松柏  摄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随着天气越来越炎热,柘荣县楮坪乡社坪村也迎来了火热的太子参采收季节。看着手中刚采挖出来的太子参,种植户张幼生的喜悦洋溢在脸上:“去年仅太子参这一项收入就达到了6万元,于是今年又种植了6亩多。”

除了参香四溢的太子参,已经采收的覆盆子、茶叶等,都为张幼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这个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老农民做梦也没想到“农民”这个身份现在竟然变成了一种有奔头的职业。

近年来,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我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入实施乡村人才集聚工程、乡村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乡村人才精准服务工程、乡村人才环境优化工程,培训了一大批特色农业发展的“新农人”,破解了一道道农业难题。他们在千里沃野上实现自己的致富梦想,也正在悄然影响和改变着闽东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


每年夏天,寿宁大安乡大熟村荷塘美景吸引许多游客   吴苏梅  摄

盛夏时节,走进寿宁县大安乡大熟村,只见青山环绕、溪水潺潺,村中荷香阵阵,村边数百亩良田向远方延伸,呈现一幅山水田园图景。

返乡创业青年曾华是标准的新型职业农民,去年在农业部门和乡村两级的支持引导下,回到家乡成立专业合作社,承包了50多亩土地,建成富硒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推动实现马铃薯种植收割全程机械化,为当地特色产品注入科技含量、提升种植模式、提高种植效益。同时引进土豆饼流水线加工设备发展下游产业,增加土豆附加值。

“不一样的观念,塑造不一样的农业。”在曾华的示范带动下,村里不少农民种植土豆用上了机器,这不仅省下了劳动力和种植时间,也提高了他们的种植积极性。作为一名返乡创业青年,曾华对他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很自豪,他认为,当下的利好政策帮他圆了科技种田梦,也让他在小康道路上越走越稳。

大熟村土豆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如今,在闽东像曾华这样的“新农人”越来越多。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加大返乡创业扶持力度,完成232个高校毕业生项目和153个初创三年项目的书面评审和实地考察工作,项目获评定后将分别给予3万元至10万元资金扶持。并且设立了返乡就业补贴和创业补贴,助力就业创业。

点亮一盏灯,光照一大片。我市还构建了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的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扩大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力度,目前报名参加新型学徒制的企业员工已达3250人,共培训高素质农民61人,“春潮行动”培训2494人;实现市县领导、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挂钩帮扶306个产业薄弱村全覆盖,打造出一批批乡村振兴生力军。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龙潭村

清凌凌的溪水穿村而过,临溪两岸,咖啡屋、书店、美术馆等“城市产物”奇妙又和谐地与陈旧的古村共存着。“旅游+文创”,让屏南龙潭村这个曾经没落的古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书院中的朗朗书声、练武场上老人孩子的挥汗如雨,勾勒出一个文武小镇的清晰轮廓。2018年,古田县杉洋镇启动“文武古镇·耕读人家”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本着“还原旧貌、打造精品、凸显特质”的原则,守护“文武魂”,留住故乡韵。


浦源村

清水如绸、红鲤摆尾。阵雨后的周宁县浦源村,满目青山绿,入眼皆是诗。原滋原味的古村落、盛放的荷花池、蜿蜒的木栈道都让人流连忘返……

时下,徜徉在闽东山水间,会发现村新、景美、人和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良好生态环境,是闽东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也是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的内在要求。我市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资源作为后发赶超的重要优势,优化乡村生态空间,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新“海上牧场”  夏华鑫 朱晶晶  摄

实施“清新水域”工程,持续推进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小流域综合整治、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工作。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清退禁养区渔排25.9万口、贝藻类养殖5.1万亩,养殖区和限养区内升级改造渔排69.9万口、深水大网箱3366口、贝藻类养殖47.6万亩。

实施“清洁土壤”工程,深化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持续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减量化,今年以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37.2万亩(次),推广种植绿肥2.1万亩,示范推广及辐射带动施用商品有机肥84.4万亩。

实施“洁净蓝天”工程,加大“散乱污”排查整治力度,上半年排查全市工业炉窑2474个,并分类开展整治;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检查尾气检测站20家(次),抽查重点车辆895台,完成油气二次回收的加油站、储油库154家。

同时,我市以“一革命四行动”为抓手,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目前,全市2137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改厕改水任务,新建改建农村卫生户厕7.01万户,并推动改厕改水向自然村延伸……强力措施下,全市各个乡村正悄然发生一场场“美丽”嬗变。

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聚焦乡村振兴战略,闽东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一份高质量发展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