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困难群体救助的“宁德模式”

记者获悉,为确保对困难群体救助全覆盖,截至8月初,市民政局排查无法稳定脱贫或返贫建档立卡人口、重度残疾人(含精神、智力三级残疾)、进入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或医保自费超过2万元的重病患者、单亲家庭、困境学生、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学生等人员19.09万人,将排查对象纳入低保(特困人员)9235人,为困难群众织就更准、更密、更广的兜底保障网。

据介绍,我市专门出台《支出型贫困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指引》,针对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等家庭存在的19种情形进行了深入解读,将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低保3982户6962人。而为避免困难群众因不熟悉政策、或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等原因导致未主动提出申请,延误救助,创新实施了“一主动两及时三精准”社会救助工作机制,通过建立“数据对比+线索倒查+网络监测 +入户排查+申请受理”的多层次主动发现网络,实现对困难对象及时了解、及时干预,确保对象认定精准化、审批管理精准化、政策落实精准化。

与此同时,市民政局持续加强与各部门的信息共享与数据比对,当群众出现医疗、教育等刚性支出较大的情况,就能触发预警,民政部门依此对其家庭困难情况进行倒查,将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在县级层面,由相关科室主动收集网络媒体、求助平台、慈善机构等披露的群众遭遇急难的相关信息,快速有效作出救助响应。在乡、村层面,发动干部集中一个月时间上门入户,在宣传社会救助政策的同时,开展“地毯式”摸排,逐户分析生活困难家庭,主动发现、主动帮助符合条件的家庭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确保“不落一人,不漏一户”。

另外,市民政局还主动加压,扩面增加了对无法稳定脱贫或返贫建档立卡人口、重度残疾人(含精神、智力三级残疾)、进入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或医保自费超过2万元的重病患者、单亲家庭、困境学生、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学生等5类群体的排查。并建立困难群体动态监测机制,每月与残联、各部门进行对接,将新增人员及时纳入排查范围,努力让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有效推动了底线民生安全网不断密实,社会救助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困难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