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 ——读《习近平在宁德》有感

《习近平在宁德》采访实录一共19篇,从不同角度回忆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的工作经历,讲述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包含着许多珍贵的照片,蕴含着许多科学的理念。其中很多重要的思想观点穿越时空、超越区域,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相互贯通。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为了协调解决下党的发展问题而“三进下党”;为了改善连家船民的生活问题而“造福工程”;为了解决闽东百姓切实面临的问题而“四下基层”等等。在这一系列的宁德实践中,习近平同志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深入闽东各区县调研时始终强调的都是“民有所呼,官必有所应”;始终要求的都是“群众提出来的问题不要怕,不要回避”。习近平同志这些深厚的为民情怀都是基于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人民的干部就应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人民的政府就应该要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之所以能够在各种艰难困境中不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当前,宁德要巩固“摆脱贫困”的成效,还必须要坚持从群众意见最大、最不满意的事情抓起,从群众最希望办、最能够办好的事情做起,切实解决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基本民生问题,真正“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能少”。

二、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科学方法。3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为了改变闽东地区落后的面貌,立足闽东存在山区和沿海双重经济的实际,提出了要大念“山海经”,要画好“山水画”:提出抓好林、茶、果,念好“山经”,根据闽东林多地少、生态资源丰富的特点,强调“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要“把林业置于事关闽东脱贫致富的战略地位来制定政策”,帮助千家万户山区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念山经”;提出要打造海洋经济,念好“海经”,提出宁德地区水产养殖业要按照“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工作方针,帮助千家万户沿海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念海经”。同时,强调开发资源应该要因地制宜,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协调发展。而实践也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对闽东干部提出的“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和方针,是符合闽东区情实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当前,要走好具有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我们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统筹兼顾、发挥优势,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切实做好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三、始终坚持行动至上的务实作风。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一直坚持行动至上,一年里有一大半的时间都在基层调研,强调干部就是要踏踏实实做好基层工作,不要空谈战略规划,并且告诫党员干部,对于相对贫困的闽东地区,主要的工作更是在基层,在农村,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基层去走一走看一看,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去解决群众面临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宁德正处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发扬好“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交流,加快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振兴发展。

《习近平在宁德》这本采访实录对于广大宁德人民来说是一笔可贵的财富,不但提高了宁德在全国的知名度,同时也增强了宁德人民的闽东自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留下的科学理念、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的指引下,更好地投身“美丽新宁德”的建设中。作为党校教师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并以《习近平在宁德》采访实录的发行学习为契机,打造具有闽东特色的相关精品课程,研究挖掘具有宁德实践的相关科研成果,真正用好《习近平在宁德》这本丰富宝贵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