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阮以敏:风雨学稼楼

夏庄村青石巷弄纵横交错 蓝田瘦马 摄

学稼楼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杉洋镇夏庄村,是著名书画名家李若初先生的故居。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周末,我跟随同事李仕同先生专程前往杉洋夏庄,探访他父亲晚年旧居。其时若初先生的遗物除早年散落外,或被亲朋好友收藏,或被学生留作纪念。人去楼空的学稼楼空无他物,只见柱子上先生手书的对联在凄风苦雨中飘零。真可谓白云千载空悠悠,此地空余学稼楼。

前些年,县社科联组织编撰古田历史名人系列丛书,我负责编写《书画名家李若初》。查阅大量资料完成初稿后,想联系早已退休的仕同先生核对一些史实,请他人帮忙查询电话号码,没有得到及时回复,数月后,得知他也驾鹤西去,徒留伤悲与遗憾。人生匆匆如白驹过隙,有些事、有些人真的要抓紧,一转身,也许就是百年。

这次古田县政协编撰地方文史专辑《杉洋讲古·古迹篇》,我们一行专程到杉洋村、夏庄村考察。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夏庄村是杉洋古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杉洋史上有“三十六庄”,毗邻杉洋村的夏庄村,原本就在一个城池之内。当地人一直把杉洋称“上庄”,夏庄称“下庄”。多年后才分出,另建城门,至今保存完好。夏庄的文化底蕴,从“九巷十书斋”美誉,便可推测一二。宋代著名学者李侗在《官宅安塔宫志》中记载,“蓝田官宅,李吴余三姓聚居者,二百年间簪缨间出,子孙显荣,仕司徒学士,代不乏人。”蓝田是杉洋旧称,官宅是夏庄旧称,李侗高度赞扬夏庄人才辈出。著名的李氏宗祠——凤林祠在夏庄村西南,古田开科进士李蕤墓在夏庄村路口,据杉洋文史学者余理民先生考证,朱熹的老师李侗也是夏庄村人氏。山清水秀的夏庄村还盛产美女,古田民间曾流传有“古田好杉洋,杉洋出美女,美女出夏庄”之说。

虔诚地走进夏庄村,沿着古朴的青石巷道,若初先生后人带着我们打开了紧锁的大门,小心翼翼地登上了濒危的学稼楼。几近荒芜的老屋,低矮而暗淡,先生当年居住的书房兼卧室“退思室”已经有些塌陷,为勉励子孙后代继承先业制作的“学稼楼”并题跋的木匾也早已失窃。历经岁月洗刷,壁柱上的对联多已模糊不清,只有一幅若初先生拟写并手书的上联“文章鸣上舍,浓桃郁李遍全闽”清晰可见。厅壁上补壁的山水画,被洗刷得只剩下花白的痕迹。想当初,年逾古稀的先生退休后,独居学稼楼上,撰写《学稼楼题跋》,勉示子侄“继先业,安畎亩”,写字作画赋诗,自得其乐,亲朋好友索要字画从不推辞。杉洋古建筑“槐庙古迹”“杉洋文化宫”、基督教“天一堂”及楹联“天何言哉,圣经即帝谓;一以贯之,吾道有真传”都是他的真迹墨宝。凤林祠更是留下了先生笔墨酣畅的长卷《凤林祠全景图》和六幅壁画。闲来先生长衫步履曳杖从下庄到上庄走走,探亲访友,买买日常用品。也时常帮助村民写写婚丧喜庆年节对联,在篮子、土箕、木桶、扁担甚至尿桶等农具上写写名字。

若初先生后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块精心收藏的整幅贴金牌匾,那是民国癸亥年(1923年)孟春,先生母亲五十寿庆,霞浦作元学校60位门生共同恭祝敬送。“贞筠不老”四个烫金篆体大字,表达了学生对师太母的美好祝愿。其匾跋文曰:“若初李师振铎吾校有年矣,循循善诱,吾侪如坐春风也……”可见先生教书育人深受学生敬爱。仔细端详品读,竟然发现,那密密麻麻的落款学生里面有我祖父阮周善和叔公阮周庠的名字,实在令我兴奋莫名,原来我祖上也是师出名门啊!就是诧异于他们怎么会千里迢迢跑到霞浦作元学校读书,查阅资料和询问家族长辈才知道,清光绪21年(1895年),英国圣公会在霞浦创办作元、培德学校,信奉基督教的太祖母,就把祖父和叔公送去霞浦上学。

若初先生平生精书画,工诗词,善篆刻,尤以书法著称。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被誉为“闽省书法三绝”之一。1960年文化部举办全国书法大展赛,他以笔力苍劲老辣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狂草中堂一幅名列第六。先生的字,给人感觉有如行云流水般自如舒畅,赏心悦目。

一代书画名家李若初先生离世40多年了,其故居学稼楼在风雨中愈显破败不堪,令人更生伤古悲今之感。若初先生晚年题画梅诗之一这样写道:“底用危桥踏雪寻,写花自慰寂寥心。故园访旧凋零尽,唯有寒梅伴到今。”也许,这就是先生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我愿用来世的一次擦肩而过,换得今生的五百次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