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 | 寿宁“乌迷”公益书屋:一本书,温暖一座城

孩子们当起公益志愿者,扫描借书样样精通。

“妈妈,今天我们读这本书吧。”20日,正值周末,上午10点多“乌迷”书屋已是人头攒动,学生们正挑选自己中意的书本。“公益书屋里氛围好又离家近,孩子爱上了阅读,每天都缠着我和她一起读书,专注力和阅读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寿宁县鳌阳中学学生邹嘉玲的妈妈对记者说。

位于寿宁县鳌阳镇的“乌迷”书屋,是该县的一所公益书屋,面积不大,90平方米左右,放满了各式各样的书,涉及自然、科学、文学、历史、地理……丰富多样的学科,轻松愉悦的读书环境,让这里成为山区学生们汲取精神食粮之地。

让孩子们“悦”读

“乌迷”,在寿宁方言里是“有趣味”的意思。取名“乌迷”,寄托着“阅读越读悦读”的希冀,既体现了寿宁本地特色,也是书屋创办者们的初心——把童年快乐的阅读体验还给孩子。

书屋最初创办者小伍是连城人,原来是一名语文老师,后到寿宁工作。最开始,他想成立一个少儿阅读的公益组织。

“有几个孩子坚持要陪着一起阅读,于是周末大家就约着一起朗读启蒙读物,充实又快乐。”小伍说,这种阅读的陪伴,源于伙伴、来自家长,也养成于孩子们自己。也因为这几个愿意一起阅读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小伍渐渐产生了创办一间公益书屋的想法。

几经选址,2016年,第一间公益书屋在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开办。鳌阳中学免费提供场所,家长们拉电线、做书架,出工出力,学生们或帮忙在墙上绘画,或当起书屋的值班志愿者……就这样一点一滴,大家齐心协力把书屋建了起来。

“一个人做很多不是公益,许多人一起做才是真正的公益。”小伍说,“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朋友伸出援助之手,家长、孩子们能把家中闲置的好书整理出来,在实践中去了解公益、参与公益。”

感受到被需要

“在书屋,我们遇见了从乡镇坐公交车赶来看书的一家人,遇见了原本活泼好动、进了书屋便乖乖静坐读书的‘小话痨’,遇见了很多默默为书屋出工出力的人。点起书屋灯火,便会照亮山城很多地方,很多孩子在书屋慢慢长大,并主动承担起了许多工作。”书屋成员吴乐泉说。

对第一次与小伍见面商讨书屋事宜,吴乐泉形容为“一拍即合”。“我在寿宁在线论坛上和他对接,他为山城阅读出力,我们本地人怎么能不行动起来呢。”吴乐泉是当地“我们”公益社团发起人,通过高中生社团、大学生志愿者多元助力,“我们”社团和“乌迷”书屋大手拉小手一起做公益,一个个小力量,汇聚成一份大爱心。

疫情期间,书屋停业,但爱和公益没有停下。书屋团队全员战“疫”,坚守乡镇基层抗疫一线,为困难子女上门课业辅导、为低保家庭筹措防护物资……“疫情期间,每天都有家长来问书屋什么时候开放,我们切实感受到被需要。”书屋成员们表示。

“我们会坚持办好书屋”

2016年“乌迷”书屋获得兴业证券基金会支持;2017年注册为“小陆郎公益服务中心”;2020年更名,成为寿宁县首家专注服务青少年儿童的社工机构“小陆郎社工”。

“小陆郎”取自典故“陆绩怀橘”,机构希望孩子们能像“小陆郎”一样,孝老爱亲、博学多识。

一个山城的改变,从阅读开始。如今的“乌迷”书屋,从最初的一角之地变为两馆相望,分布于寿宁中心城区龙庭国际和蟾溪社区,现有藏书1.2万余册,累计免费借阅图书5.1万余册,发动青少年参与公益实践1400余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3400多小时,全民阅读之风在山城逐渐盛行。

“今天谁有空?”“我来!”上班工作、下班公益,已成为这群年轻人的常态。经常有人问他们,为什么做这个事情,既不赚钱还要自己贴钱?“有些事你不做、我不做,就没人做了。我们会坚持办好书屋!”小伍很坦诚地说,他更愿意把钱花在自己喜欢并且有意义的事情上。

“小个子有大担当!”这是吴乐泉对小伍的评价。四年来,最早在这里看书的孩子已经长大,有的还比小伍高了好几个头,更多新来的孩子们会带着自己的好朋友来,融入书屋中去。

“有力者出力,助力无力者前行。”《石头汤》的故事一直在书屋上演着,全民共建,共享悦读,一个孩子,一本书,温暖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