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了!美了!美了!看九仙畲村的华丽蝶变~


视频:郑维伟

仲秋时节,走进九都镇“九仙花苑”安置小区,一栋栋崭新的楼房已然拔地而起,清扫、贴砖、挑沙……为装修新家,村民们正忙得热火朝天。

“搬来这里,有了新家,路也宽了,村容村貌也美了,住着舒坦多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现在就要实现了,真的太高兴了。”九仙村村民兰帮均笑着说。

九仙村,地处蕉城区西北部,现有6个自然村,220户918人,其中畲族人口达60%以上,是著名的畲族文化村。1987年以前,村里人多数居住在半山腰,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茶叶粗加工、零散家禽养殖等生产模式自给自足。“那时候住在山里,水源还算充足,但用电和出行就非常不便了,家家户户连白米饭都吃不起,只能靠着种地勉强过活,一年到头都没剩几个钱。”兰帮均说。

生活的困窘,还能努力抗下,但一场无情的天灾,却让人无能为力。1987年9月11日,因强台风带来的连日强降雨,使得上九仙自然村遭遇百年罕见的泥石流灾害。一夜之间,5座房屋倒塌,31人遇难,泥浆、乱石、碎瓦淹没了整个畲村。

“泥石流一来,想跑都来不及,茅草顶的房子直接被冲塌了,全家15口人只剩下我、嫂子、妹妹等5人幸运地活了下来。”回忆起当时灾情,身为受灾户的村支部书记钟奶文红了眼眶。

原九仙畲村

为了安抚受灾村民,灾后重建工作随即开展。当年,政府部门在重新选址的九仙新村建起了3座新居,7户受灾村民共19人集体“下山”。1989年春节和1990年1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更是先后两次进村走访慰问受灾群众,并留下了“植树造林,保护环境,重建家园”的寄语。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九仙上九仙自然村经过灾后重建、下山搬迁和造福工程等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九仙畲民集中聚居的九仙新村,并于2017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搬迁安置,不仅要搬得出,更要安得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1991年,在蕉城全区掀起的开发性生产热潮中,九仙村因地制宜种植经济林木,大力引入高经济效益的茶叶品种。“在九都镇党委政府支持下,当年村里引进福云六号茶苗32万株,扶持引导群众种植了茶园100多亩,让家家户户有了收入。后来随着茶产业发展,村里又陆续引进了金牡丹、黄观音、金观音等新品种。

习近平于1990年1月3日与九仙村民座谈 夏念长摄

目前,全村共种植茶叶800亩,通过与周边茶叶龙头企业对接,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在产销上都不愁,每户一年平均都有个三五万的收入。”村民主任钟罗德说。

在茶叶种植热潮中,九仙村还积极推广夏橙、芦柑、毛竹等林果种植,以及鸡、鸭等林下养殖,围绕生态发展,打造多层次立体农业发展架构,扩大经济来源。2019年,九仙村村财收入实现1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收入16400元。

如今的九仙花苑

“安居”又“乐业”,灾难的“阴霾”已然消散。而正幸福地生活着的九仙人,在下山后的第31年,又一次搬了家。

2016年,因国家重点工程衢宁铁路宁德段建设需征用九仙村民现居村庄,蕉城区政府决定在村庄附近新建现代小区“九仙花苑”来安置村民。截至目前,安置小区内的水、电、路网以及停车场等公共配套工程已基本完成,群众正在紧锣密鼓地对安置房进行内部装修,今年年底前全部搬入新居。

如今的九仙花苑

“九仙经过了两次搬迁,一次比一次好,从茅草房,到砖瓦房,再到如今的小别墅,生活、出行方便舒适多了,作为九仙人,我真的由衷地高兴啊!而作为驻村干部,我将努力为家乡发展出份力。”在福建省宁德市闽东建设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工作的钟奶恩,今年8月初,他被省国资委下派驻村,一个多月的驻村生活,让他感慨不已。

如今的九仙花苑

改善了生活、出行环境,作为衢宁铁路支提山站所在的九仙,随着列车的开通,还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不少村民谋划起了致富新路,村民雷挺珍也在其中。

“我在‘九仙花苑’里租了一整栋三层半的房子,打算开个农家乐,用我自己养殖场里的土鸡土鸭做些特色菜。现在,8个房间都装修好了,争取国庆节能够对外营业。”雷挺珍说。

村民们干劲十足,瞧准铁路带来的客流优势,村两委也在积极谋划发展“钱景”。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九仙村将持续推进茶叶品种改造,通过打造“支提山”茶叶品牌效应,在产品外销包装上下功夫,完善农产品产业链条,建设九仙茶叶加工及仓储中心,增加农产业附加值。同时以发展畲家特色旅游为契机,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自由采摘等项目,建成集田园观光、农业体验、农家餐饮和住宿为一体的休闲场所,促进农民增收。

“我们将抓好传统特色产业,把农家乐发展上去的同时,借助九仙花苑文化广场,进一步挖掘歌舞、畲歌等畲族文化,让到这里的人,能够吃得好、住得舒服,还能感受我们畲族文化的魅力,不断展示九仙畲村的新气象。”钟奶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