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摆脱贫困 逐梦小康

闽东,曾因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人民群众生活困苦,一度被列入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闽东,也因全市上下齐心协力、艰苦奋斗而交上一份高质量的“脱贫答卷”。三十多年来,我市坚守“摆脱贫困”使命,树牢“弱鸟先飞”志气,保持“滴水穿石”韧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自觉摒弃“安贫乐道”“等靠要”“穷自在”等落后思想,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埋头苦干、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以非常之力,成就非常之事。三十多年来,全市77.5万人实现脱贫,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329.65元提高到2019年的18022元。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全市7.2万现行标准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现全面脱贫,全市6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53个贫困村全部实现“摘帽”退出……当下,携手奔小康已成为我市脱贫户生活的新目标。

“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全域旅游,拉动乡村振兴。

安居乐业幸福来

从破旧的土木房子到宽敞明亮的安置房,从打零工到开起小餐馆……这几年贫困户袁满铃的生活可谓是翻天覆地。

今年53岁的袁满铃是柘荣县城郊乡靴岭尾村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一直与“贫困”作斗争。2016年,他被认定为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原来在城关没有房子,村里是土木结构的老房子,房间阴暗、空间狭窄。”袁满铃记得那是2017年新春伊始,村干部通知他,按照“易地搬迁”政策,贫困家庭每人可获2万元补助。此等好事让袁满铃一开始不敢相信,直到2018年底,他和妻子搬进窗明几净的王竹坪造福工程安置点,才意识到自己真的与过去的日子彻底告别了。

上岸下山,福地安家。在闽东,有44万人和袁满铃一样,通过造福工程搬出“穷窝窝”,过上新生活。二十多年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70多亿元,整体搬迁自然村3000 多个,其中2.4万“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以船为家、居无定所”的“连家船民”实现全部上岸定居。


连家船民上岸定点渔村显现新时代风貌。

住上新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金秋十月,徜徉闽东大地,处处是丰收的美好图景。

在周宁县礼门乡溪兜村,百亩锥栗林迎来大丰收。放眼望去,毛茸茸的绿色板栗苞沉甸甸地压满枝头,地上铺满了自然掉落的锥栗苞,种植户们忙着采收锥栗,丰收的喜悦写在黝黑的脸庞上。

在福安市穆云畲族乡溪塔村,1200亩本地品种刺葡萄进入采摘季,一串串刺葡萄挂在沿溪搭建的葡萄架上,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采摘、观光。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以为全村带来逾千万元收入。

在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文创+旅游”为古村每年带来超过20万人次的游客。他们或穿梭小巷之中,或在美术馆里驻足休憩,或住宿体验古村新生活,在红红火火的旅游中尽情享受古村魅力……

龙潭村  郑承东 摄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在脱贫攻坚中,我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坚定不移唱好“山海田经”,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贫困群众“造血功能”,探索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子,下足功夫帮助贫困群众“改穷业”——

打好“特色牌”,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信息化管理、企业化运作“五化” 理念,大力发展茶叶、食用菌、果蔬、中药材、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和乡村旅游等“8+1”特色产业,使96%以上贫困户都有一项脱贫项目,让群众搭上“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增收“快车”。

唱好“融合戏”,做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农村电商,推动农旅、茶旅、海旅融合发展,为农村创新创业开辟新天地。

扶好“小农户”,做到“缺什么就帮什么”。缺资金,就每年统筹1.5亿元以上产业扶贫资金,并且加大信贷扶持力度,累计为贫困户贷款9.1亿元、覆盖率达56%;缺带动,就引导各类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扶贫开发,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电商+农户”等方式,带动群众发展生产;缺市场,就发动干部、单位、工会等,利用“朋友圈”“亲友团”帮助打通销售渠道,加快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雁归凤来富家乡

“第一次室外直播,我们把地点选在了下党,带大家看看下党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一个多月前,汤成霖带领公司直播团队来到寿宁下党乡,以互联网直播的方式,将下党的美景美物呈现在网友眼前,受到不少网友的关注。

下党村

汤成霖,寿宁凤阳人,福建海丝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旗下拥有十多个国内国际品牌,产品远销海外,并成功进军国内市场。

“一个人走得再远,根始终在这里。家乡是在外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每个人都绕不过去。”为投身乡村建设,2018年9月,汤成霖响应乡贤回归家乡的号召,率旗下福建海丝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团队,与京东、阿里巴巴、苏宁洽谈合作成立中国特产宁德馆,立志帮助宁德企业和农民,将当地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到世界各地。

目前,福建海丝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的中国特产宁德馆主要经营的农产品有高山红茶、白茶、绿茶、海带苗、夹心海苔、时令蔬果、食用菌等,年度完成销售额1000多万元,带动农户增收逾1000万元,就业200多户。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脱贫攻坚的丰功伟业,必须要由人才来推动和成就。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我市深入实施“三向培养”工程、“能人回引工程”,选优致富带头人,着力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全市村主干中致富能人占比达到74%。

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市推动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等各类人才下沉扶贫一线,并成立闽东乡村振兴学院、研究院,常态化开展乡村干部人才培养培训,为贫困地区发展带去新理念、新技术,推动贫困群众创业致富。2004年以来累计选派2340名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1640名干部驻村蹲点,实现贫困村全覆盖。

扶贫既要“扶智”又要“扶志”。我市积极组织4000多名乡土人才与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实施“雨露计划”等实用技术和就业培训1万多人次,转移就业2000人以上,安排公益性岗位1000多个,有效提升贫困群众自主脱贫本领……一支日益壮大的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已成为扶贫攻坚主战场的中坚力量,在乡村转型崛起的大舞台上大显身手。

响鼓重锤再出发

日前,记者走进福鼎市叠石乡库口村的“扶贫车间”,只见十余位工人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为福建盈浩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圣诞球、圣诞挂饰、万圣节饰品等手工艺成品。

库口村曾是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业,村民收入不断上涨,成功脱贫“摘帽”。为巩固脱贫成果,叠石乡党委、政府联合福建盈浩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于2018年4月成立库口“扶贫车间”。除了吸纳本村22名扶贫户、五保户等就业困难人员在家门口就业,“扶贫车间”每年还会推荐80余名群众到企业就业,成为库口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中带动脱贫奔小康的新支点。

扶上马再送一程。在推动脱贫攻坚中,我市积极落实“四不摘”(即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坚持做到精准扶贫政策稳定,特别是在动态管理、干部挂钩、产业帮扶、资金项目等重点措施和搬迁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等重点政策的保持稳定。同时,还制定出台了《宁德市防止返贫精准救助方案》。


屏南棠口仕洋村片区万亩高山蔬菜基地,高山蔬菜成了屏南富农产业

在健康扶贫方面,全面落实医疗叠加保险政策,2019年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各项保障合计报销13326.12万元,报销比例92.37%。教育扶贫方面,加大“控辍保学”工作力度,对个别辍学儿童进行劝返复学;进一步深化“青山基金会”合作,开展扶贫助学项目,三年来共对3300多名大专以上学生落实就学补助,补助资金已逾1000万元。饮水安全方面,投入8000多万元,实施惠及6万农村群众、42个边远村庄以及4个山区或海岛乡镇的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实现了安全饮水全覆盖。

9月12日,在霞浦县松山街道长沙村文化艺术人才驿站,乡野市集、乡村音乐会、陶瓷体验、现场写生、品味茶艺等一系列活动,带着“烟火气”,重现了乡村的热闹喧嚣,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

整洁干净的村道、崭新的三层小白楼、古香古色的文化中心……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山村,正通过“文艺+文旅+文创”的发展模式,助力精准扶贫,走出一条以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长沙村的嬗变,只是我市着力推进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范本。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已经开启。我市积极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在乡村振兴规划上,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扶贫开发重点村中,圈定了一批产业发展薄弱村和试点示范培育村,作为下一步巩固帮扶和培育的对象。同时,加快“8+1”特色产业发展,把产业振兴作为夯实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基础。

回首过去,闽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展望未来,闽东信心满满、不胜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