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富美”!闽东乡村振兴路上的佼佼者这样迈出小康步



绿水青山环抱赤溪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网 王雄 摄

深秋的福鼎赤溪村,依旧绿意盎然,鸟语花香。在“白改黑”后的杨赤公路上,车来车往,通行有序,沥青路面干净整洁,交通标线显得更加显眼。

“这些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通了,村庄变美了,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作为一名赤溪村村民,现在我觉得特有自豪感。”赤溪村妇委会主任钟丽眉说。

2015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赤溪村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及2016年2月19日与赤溪村干部群众视频连线以来,赤溪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坚持“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发展路子,走出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脱贫致富小康路。

通新路搬新家

赤溪村是福鼎市磻溪镇下辖的畲族行政村,九鲤溪和下山溪绕村而过,山川溪瀑景观奇特,畲族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风景宜人、风情浓郁的美丽乡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赤溪村一角。新华网 王雄 摄

2001年,20岁的钟丽眉第一次随男朋友到赤溪村。“当时我就傻了眼,早先赤溪村是没有通往山外的大路,来的时候是在一个叫做龙亭的地方下车,需要徒步翻山越岭一个多小时,才能进村。”回想起19年前第一次到赤溪村的情景,钟丽眉感触很深。

如今,通村公路从无到有,总里程达58.6公里,到达高速公路互通口和太姥山景区仅需20分钟,实现了“太姥山—赤溪—杨家溪”三地旅游线路对接、游客互流,越来越多的人到赤溪参观、考察、旅游。

不仅是道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搬迁,赤溪的自然村由14个减至一个中心村和两个自然村,生活配套、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一应俱全。钟丽眉的家就在畲族风情购物街上,是两幢四层白墙黑瓦徽派风格的楼房,古韵悠然。



矗立在村口的“中国扶贫第一村”石碑,成为游客拍照的“打卡地”。新华网 王雄 摄

“2003年,我不顾家人反对,嫁到赤溪村。当时我们夫妻俩和公公婆婆以及两个小叔子就挤在两层的木瓦房里,没有卫生间,生活很艰苦,每次回娘家心里都发虚。”十几年间,钟丽眉由一位外来媳妇,成长为赤溪村妇委会主任、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现在大家都各自盖了新房,每层都有独立卫生间,装了空调、热水器,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去年开始,我将家里剩余的4间房间装修了做民宿,在旅游旺季接待游客,一年下来也有几万元的收入,在家里就轻轻松松把钱挣了。”钟丽眉说,现在村里很多家庭像她家一样利用自家闲置的房间办起了农家乐民宿。

产业兴有奔头

新建的大型停车场、畲家客栈和玻璃栈道等错落分布于水声潺潺的九鲤溪两岸。每逢周末,来自各地的游客三五成群游玩其间,为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带来人气与活力。



农产品展销

2016年,依托地处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太姥山西南麓的优势,主动融入“环太姥山旅游经济圈”,赤溪村累计投资1.86多亿元,先后引进旅游开发企业,乡村旅游迎来快速发展,从一开始几乎没有游客进来,到如今乡村旅游项目全面铺开。

竹筏漂流、生态(峡谷)运动乐园、生态农业观光园、高空遨游、玻璃栈道等旅游项目,带动赤溪村200多户群众参与旅游经营。2019年,共接待游客27万人次,日游客量最多时达上万人次。村民收入不再单纯以农为业,增加了农家体验、餐馆住宿、旅游产品、劳务服务等多种类型的收入渠道。全村现有特产店36家、农家乐18家、小超市28家。在家劳动力50%以上从事旅游经营和相关务工活动,人均收入达8500元。



收割水稻比赛

六妙茶业、益升食品等龙头农企,通过“企业+农户+基地”方式,流转全村耕地600亩,基地化管理1500亩茶园,建设有机茶、食用菌、名优果蔬、珍稀苗木等七类休闲农业基地,村民在获得土地流转费的同时,通过入股、务工等,收入稳步增长。六妙茶业投资3000万元与赤溪村联合建设白茶产业园,创建畲村白茶品牌,每销售一块白茶饼,捐赠1元爱心扶贫基金,每年为赤溪村增加村财收入29.1万元。



赤溪村村民展示由福鼎白茶制作的奶茶。新华网 王雄 摄

“以前都是村里人往城里跑,但你看现在,这么多城里人到这体验生活,给赤溪村带来无限商机。”钟丽眉说,她希望将丰富多彩的畲族文化展现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让赤溪旅游更加多元化、让大家更了解畲村风情。

2019年,赤溪村畲族群众人均收入19356元,比2014年增长146%;村财收入130万元,比2014年增长4.2倍;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降至零,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700元,比2014年增长3.5倍。

□ 蔡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