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的“小作坊”有了“大变化”,快进来看看!

“卫生脏乱差,还怕乱添加”,这是过去群众对小作坊的普遍印象。

作坊虽小,但“辐射”不小,遍布城市农村、街头巷尾的小作坊在满足饮食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同时,还促进了就业增收,是食品生产行业里不容忽视的部分。

11月19日上午,我市召开“深化治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工作”专题新闻通报会。市市场监管局四级调研员卢刚在会上表示,去年以来,宁德在全省率先开展小作坊三年综合治理,通过完善产品目录、强化过程监管、实行包装销售、实施示范创建等方式,对小作坊的生产加工环境、工艺流程、加工业态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调整。经过一年多的奋战,我市的“小作坊”有了“大变化”。

什么是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它们生产加工场所固定、独立,生产条件简单;从业人员少、生产设备少、食品产量少;生产的产品大多属于当地传统、低风险食品。比如宁德人爱吃的米粉、线面、麦芽糖、黄酒等,很多都是来自于小作坊。

作为普遍存在并且由来已久的生产方式,小作坊一直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传承着中国民间的历史,承载着独特的传统工艺,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价格便宜的地方特色食品、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饮食需求,又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促进从业人员增产增收和落实“六保”任务中的“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但是,不少小作坊生产环境简陋、卫生环境脏乱、经营理念落后,甚至无证经营等现象,又考验着百姓的餐桌安全。

如何打造高标准小作坊,有效规范小作坊生产加工行为,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食品?我市是这样做的:

对允许生产的食品“应纳尽纳”

今年2月份,经调整充实的《全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允许生产加工食品目录(2020年版)》,经市政府批准公布实施。《目录》扩充了产品类别品种明细,扩大了目录实施区域,取消了前三批目录中对小作坊产品设置的销售区域限制条件,明确了产品定义、执行标准、基本生产工艺流程和检验项目。

“多年以来,小作坊食品都是按照《福建省食品安全条例》的要求实行目录管理,只有列入目录的产品才允许生产。2012年开始,市政府已经批准陆续公布了三批目录。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需求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对地方食品传统技艺、口味的唤醒,原有的目录产品难以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卢刚表示,新《目录》按照“应纳尽纳”的原则,共收录16类31种62个传统、低风险食品,为传统地方特色食品办理“身份证”提供了基础保障。

卢刚提醒,对于面包、裱花蛋糕这些不属于传统、低风险食品且生产工艺流程复杂、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较多,不确定性高,食品安全风险较大的西式糕点没有纳入小作坊目录管理,如果市场主体要从事这些产品生产的话,要去申请糕点类的食品生产许可证。

为合格小作坊办理“身份证”

周宁县鑫灿面条加工坊已经开了30多年,但老板夫妻俩不懂该如何申请小作坊核准证,也不知道自己的生产条件是否符合要求,更没有规范管理的意识。周宁县市场监管部门从准备申证材料,填报申请书和制定各项制度记录入手,对作坊的流程、布局、设备等开展“手把手”现场指导。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帮助下,店铺顺利领到了小作坊核准证,正式编入“正规军”。“顾客到店后,看到我们有证而且环境卫生,都愿意再次光顾。”老板高兴地说。


据介绍,小作坊食品生产链条长,风险点源多,需要源头严管、过程严控。针对全市小作坊现状,我市市场监管部门一方面在摸清现存小作坊的底数和基本情况后,对目录内小作坊进行普查建档并督促业主办理小作坊证照,合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已列入目录管理的小作坊业主积极改善生产加工条件,建立从原料购进到销售的全程记录制度,严格生产加工过程管理,严控生产过程风险,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截止今年10月底,全市调查摸底小作坊324家,普查建档率100%;共有114家小作坊新取得核准证书,同比增长40.7%;共抽检小作坊食品112批次,合格111批次,合格率为99.1%,较上年度提高1.4个百分点,食品安全状况稳中向好。

给小作坊食品穿上“新衣服”

生产鱼饺的柘荣县会蒸熟食加工坊,在柘荣县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领到了核准证,也顺势给鱼饺穿上了“新衣服”,让它走进超市,搭上电商快车,销售范围和和销售额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作坊主感受到了包装销售、诚信经营的魅力,开心地说:“我切身体会到了有‘身份’的快乐!”

据悉,今年7月1日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小作坊目录内食品全品类包装销售,主要是在食品包装(或容器)上标明食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或配料表,以及生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核准证书编号等基本信息。目前,全市255家持证小作坊包装销售率达95.5%,涵盖黄酒、米粉、湿面、豆制品等主要产品。

让小作坊“做大、做优、做强”

今年,市委市政府将小作坊示范点创建工作列入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市范围内筛选具有宁德传统工艺特色,生产基础条件较好、质量安全管控到位、市场信誉度良好的小作坊作为首批市级示范点,发挥表率引领作用。

“规范有序发展是保证小作坊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卢刚表示,我市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按照管理规范、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的标准要求,开展小作坊生产加工集中区建设,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小作坊和地方特色食品品牌,促成一批小作坊转型升级为食品生产企业。

如福安尝试打造了“农户+农业合作社+文旅体验+电商”的穆阳线面小作坊集中区、古田探索开展“分工协作、统一生产”的平湖红曲小作坊集中加工方式、福鼎在围绕“福鼎小吃”开展集中加工配送“直营+加盟”的小作坊生产经营模式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入选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桐山江记鱼片制作技艺”,已经由福鼎市渔片江食品有限公司取得了小作坊核准证书后顺利实现量产;福鼎市天竹园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当年通过省级小作坊示范点验收,经过3年的发展,升级成为小型食品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