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与展望|乡村振兴:从“下乡的味道”到“8+1”特色产业全覆盖

海带养殖休闲期,龙须菜促增收。连日来,在霞浦县沙江镇涵江村码头,养殖户忙着采收龙须菜。近年来,地处东吾洋畔的沙江镇充分利用海域资源,不断寻找群众增收致富新项目,利用海带养殖休闲期三四个月的空闲海域,错峰养殖龙须菜,获得成功,全镇养殖龙须菜面积近6000亩,产值约1亿元。

在霞浦县沙江镇涵江村码头,养殖户忙着采收龙须菜 夏斌 摄

时下,徜徉屏南县棠口镇,最抢眼的莫过于那一座座花卉种植基地,文心兰贵溪基地、龙漈花卉休闲产业园、闽卉多肉植物研发种植基地、大马仕革玫瑰种植加工基地……涵盖了多肉植物、兰花、菊花等众多高山花卉品牌,种植面积达870亩,辐射带动贫困户及当地农户650多人。

龙漈花海 屏南县委宣传部/图

真情至,寒冬暖。在寿宁县下党乡1000多亩的扶贫“定制茶园”里,茶农们忙着除草松土、精心养护茶树。下党乡立足资源优势,创新茶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打造“下乡的味道”品牌,通过扶贫定制模式将高山茶销往全省甚至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8年的186元增长至2019年的14777元……

梦之乡茶厂内,工人们进行茶叶加工

不同的特色产业,相同的增收喜悦,让人真切感受着闽东乡村振兴蓬勃的产业脉动。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我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把帮扶贫困群众发展脱贫产业、实现增收致富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举措,助推脱贫攻坚实现质的飞跃。

立足宁德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抓好“一村一品”建设布局,全市形成了茶业、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畜牧业、渔业、林竹花卉和乡村旅游“8+1”特色产业,筑牢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长久支撑。“8+1”特色产业覆盖了100%贫困村和95%贫困户,形成带动广大农户增收的“大底盘”,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智慧菇房”里,一排排银耳长势良好。 龚键荣 摄

福安市23个贫困村布局了以葡萄种植为主的脱贫产业,覆盖当地132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柘荣县5个乡镇,布局以“太子参”等中药种植为主的脱贫产业,带动全县1/3以上的贫困群众;福鼎市较为边远的山区,布局形成以白茶种植加工为主的脱贫产业,“一家一亩茶”成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标配……我市通过发挥乡村两级帮扶主体作用、挂钩干部的协调督促作用、政策资金的推动作用、帮带实体(能人)的带动作用和贫困户的主观能动作用,全面落实每个贫困户都有“至少一项产业项目、一笔发展资金、一个帮扶带动实体(能人)和一个结对帮扶干部”的“四位一体”组合帮扶措施,推动贫困户发展生产经营,让96%的贫困户家家有项目,户户能增收。

福安市赛岐镇象环村,葡萄成熟,农民喜迎丰收。 郑霄 摄

特色产业舞龙头,脱贫路上新希望。我市组织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致富带头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人帮带贫困户发展产业经营,全市共动员和建立1000多家经营组织(个人)参与产业扶贫,直接带动4800户贫困户发展生产经营,形成了技术指导、收购产品、吸纳就业、吸收入股、组建扶贫合作社、项目托管、倒租返包等7种产业扶贫帮带模式,大大提高了产业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全市共有400多个村建立了产业集体经济项目,300多个村建立了产业扶贫基地。

产业要发展,莫让资金成“拦路虎”。我市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对贫困户发展生产经营提供资金补助和贴息担保贷款,对贫困户的产业项目提供政策性保险保障。“十三五”期间,共提供资金补贴3.7亿元,担保贴息贷款10.6亿元,受贷贫困户1.07万户。

柘荣太子参丰收 游松柏 摄

特色产业“开花”,脱贫攻坚“结果”。2020年,我市7.2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收入达到1.55万元,是2015年底的5.7倍;96%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极个别完全丧失劳动力的贫困户家庭除外),都落实了一项以上的产业脱贫项目;75%的贫困户发展生产得到了各类经济组织的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