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四级书记同台讲述“摆脱贫困”的宁德故事

30年前,

她曾是个“老少边岛贫”地区,

如今已被打造成为全省新增长极;

30年前,

她有1/3的人口徘徊在温饱线上,

如今已顺利摘掉了“连片特困地区”和

6个“国定贫困县的帽子。

她,就是宁德。

12月30日上午10时,由省政府新闻办主办的“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主题新闻发布会宁德专场召开,宁德市委书记郭锡文、福安市委书记叶其发、古田县凤埔乡党委书记许巧清、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四级书记同台发布,围绕精准方略的宁德实践这一主题,回顾脱贫历程、总结脱贫经验,分享摆脱贫困的宁德故事。

■“摆脱贫困”的宁德历程

新闻发布会上,宁德市委书记郭锡文回顾了30年来宁德扶贫开发事业主要走过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跨过温饱线(1988年-1990年)。上世纪80年代,闽东有77.5万贫困群众收入低于160元、徘徊在温饱线上,约占当时全区农村人口的1/3;9个县中有6个被认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20个乡镇中有52个被列为省级贫困乡镇。经过两年艰苦努力,绝大多数贫困户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第二个阶段:蓝图绘到底(1991年-2012年)。解决温饱问题的宁德人民,在产业发展上,坚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在居住条件上,在全国率先实施“造福工程”,完成造福工程搬迁40多万人,并推动2.3万连家船民全部上岸、安居乐业。在这一阶段,宁德农民人均纯收入从603元增长至8828元,并顺利摘掉了“连片特困地区”和6个“国定贫困县”的帽子。

第三个阶段:打赢攻坚战(2012年至今)。围绕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精准方略,走出了一条具有宁德特色的扶贫开发路子。截止目前,全市所有现行标准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面脱贫,所有贫困村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退出,顺利完成“摆脱贫困”历史使命。

■扶贫开发的“宁德模式”

“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集各方之智啃‘硬骨头’、举全市之力攻坚拔寨,形成了扶贫开发的‘宁德模式’。”郭锡文表示,贯穿“宁德模式”始终的一条鲜明主线,就是坚持精准方略、强化精准施策。

具体工作中,主要是突出抓好“四个一”:

坚持“一户一本台账”,着力把贫困的底数摸准。

以乡村一线扶贫干部入户查访全覆盖为“网眼”,以医疗、教育、住建等行业部门数据为“网格”,全面实施精准识别的“网底工程”,对贫困户进行严格甄别,着力脱真贫、真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所有乡村人口进行全面筛查,精准锁定“十三五”现行标准贫困人口7.2万人。

坚持“一户一个计划”,着力把脱贫的路径找准。

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在全力解决“两不愁”问题的基础上,聚焦“三保障”存在的短板弱项,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逐一研究细化实化攻坚举措。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人口,深化推进搬迁扶贫工程,将1.3万贫困户集中搬迁到便于生产生活的地方,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因病致贫群众,出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健康扶贫补充保险政策,使贫困群众住院医疗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进一步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负担。对供学困难的贫困家庭,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全程实行2000-5000元的差别化资助,28.92万人次贫困家庭少年儿童得到教育资助,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对无力自主脱贫的贫困群众,衔接扶贫与低保政策,将沿海和山区县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7560元、5100元,6.3万贫困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同时,对有能力实现自我脱贫的群众,全面开展“一户一增收”产业扶贫行动,帮助找准一项以上稳定脱贫项目,引导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主脱贫。“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帮助1.8万贫困户找到了适合的生产项目,2.1万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坚持“一户一套办法”,着力把扶贫的措施落准。

帮助群众选定稳定脱贫项目后,按照“缺什么就帮什么”,大力推行金融扶贫、科技扶贫、龙头带动、能人引路等10种扶贫模式,坚持因户因人施策,一户一策推动。

坚持“一户一支队伍”,着力把扶贫的力量选准。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有2090名驻村第一书记、蹲点干部和1000多名科技特派员驻扎在脱贫攻坚一线,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引导贫困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不断增强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同时,结合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还在全省率先推行“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选派388名具有乡村情怀、工作经验丰富的临近退休领导干部返乡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有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摆脱贫困”的“宁德数据”

近10年来,宁德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和铜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集群,构筑起了宁德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四梁八柱”,为实现区域整体脱贫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支撑。

在四大主导产业的带动下,近两年省里考核地方的12项经济指标中,宁德GDP等多项主要关键性指标增幅持续领跑全省。预计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是全省唯一连续四个季度保持正增长的设区市,增幅继续领跑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财政两项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也将保持领先。

前几天,宁德召开市委四届十三次全会上提出:“十四五”期间,锂电新能源产业产值超4000亿元,不锈钢新材料产业产值3000亿元,新能源汽车和铜材料产业产值分别超千亿,支撑宁德迈入“万亿工业时代”,并实现“生产总值较2020年翻一番”。


福安地处福建省东北部、宁德环三都澳核心区,是一座山海与人文浸润的城市。

一直以来,福安市认真按照省委、宁德市委的部署,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精准施策,推动脱贫攻坚不断取得新成效。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9352人全部脱贫,79个贫困村实现全部摘帽,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完成。

新闻发布会上,福安市委书记叶其发介绍,紧扣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福安构建起了以茶叶、葡萄为主,水蜜桃、脐橙等其他果业和畜牧、水产、林竹同步发展的“2+N”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使每个贫困村至少都有一个主导产业,并鼓励支持贫困群众积极融入、发展生产、脱贫致富。5年来,全市累计下达产业扶贫发展资金6949.13万元,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1.87万个,基本将所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纳入到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仅茶叶和葡萄这两大类,就给1669户贫困户带来人均1万元以上年收入。

就拿社口镇坦洋村来说,“坦洋工夫”红茶就是带动当地群众脱贫的主要产业。目前全村家家有茶,人人涉茶,年产干茶736.65吨、产值6224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20496元,实现了富民强村目标。

凤埔乡,正是位于美丽的翠屏湖畔,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

据古田县凤埔乡党委书记许巧清介绍,凤埔是修建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古田溪水电站后形成的“老库区”,土地面积230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人口1.9万人。2018年全乡135户485人全部脱贫;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13569元,较2015年底(3060元)增长343%。


曾经的赤溪村,是个四周崇山峻岭几乎与世隔绝的贫困村,村民过着“家家竹木屋、顿顿揭锅难”的艰辛生活。30多年来,村民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闽东精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走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科学扶贫、精准扶贫之路。

新闻发布会上,来自这个“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福鼎市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介绍,赤溪村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确定“1+N”大旅游发展格局,以“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发展目标,走出一条乡村生态旅游扶贫路。2019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3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2698元,全村经济总收入413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