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 | 卢彩娱:最是年味慰情长

年少时的年味总是充满魔力。进入腊月开始,我们就数着日子盼望,时不时地从箱子里拿出母亲为我们准备的新衣服比划着,那份对过年的憧憬和激动,至今还散发着浓浓的甜味。

家乡地处偏远,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时期,只有到过年,母亲才会卤些肉,炸些豆腐、带鱼、紫菜团之类的东西。当然,年糖年饼是必须做的。寿宁的主妇们个个都有制作年糖年饼的好手艺。我的母亲是斜滩人,她制作的年糖年饼,口感清脆,非常好吃。由于经济困难,食材有限,母亲制作的年糖年饼数量不多,让我们品尝一点后,母亲就把它们深藏起来。我们实在抵挡不了它们的诱惑,总是各显神通寻找着,翻柜子、挖缸底,甚至倒米缸。我们都认为,只拿一点点,不会影响大局,母亲一定不会发觉。经过我们轮番光顾,等到家中来了客人,要拿东西招待的时候,母亲发现,大多数“物种”已呈稀少状态。气愤的母亲拿着驯儿神器——麻竹梳,追赶着四处逃窜的“神偷”们。经过一年又一年的较量,母亲十分无奈,家只有那么大,能藏东西的地方就那么多,而“家贼”的本领却是一年比一年神。于是,母亲怕过年,“神偷”盼过年。

最早散发年味的是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祭灶日,名曰“请灶神”。寿宁人每家每户都设有“灶王爷”神位,我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而腊月三十,是“送灶神”日,供奉仪式与祭灶日相同。在这两天里,母亲都会准备好清斋五供,供奉在“灶王爷”神位前。在一炷香后,放了鞭炮,仪式完成。母亲念着“吉祥平安”,分发了糖果水果。这一请一送寄托了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寿宁传统的年味里,最具特色的莫过于每家每户做“脚肚糍”。“脚肚糍”,寿宁话意为“走时”,就是走运的意思。“脚肚糍”是以粳米为原料,用高山上特有的高碱野树烧成的碱灰,经过一天的浸泡,放入大木桶里蒸煮。蒸熟后,放入大石臼里,用木锤将其捣至糍粑状,乘着有温度韧性,搓成脚肚子状。“脚肚糍”制作过程,讲究的是配合,注重的是集体的力量。使锤的是男人,需要的是力气,在石臼里翻转米团的多数是女人们。翻转米团的活儿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技巧。在高举的木锤落下之前,要俯身将石臼里重达六七十斤的米团翻转过来,速度要快,力道要足。这一锤一转,配合默契,如行云流水,让围观者目不暇接。寿宁的房屋建筑风格,多数是五进式、三进式,住着近十户人家,每家每户轮流做“脚肚糍”。一家做“脚肚糍”,其他各户都会来帮衬,场面十分壮观。整个厅堂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小孩抓着热腾腾的糍团开心地吃着、嬉戏着。此景此境,让你忘却了所有的烦忧,邻里间曾有的不愉快也瞬间云开雾散。“脚肚糍”原汁原味,纯手工制作,口感柔软,意蕴喜庆,深受大家喜欢。

除夕为一年之终,出门在外的人全都返回,合家团聚,吃年夜饭、团圆饭。这天,每家每户大门上的春联、红红的灯笼、喜庆的窗花年画等,把人们对来年的期盼照耀得通亮通亮。

小时候,我们的除夕夜过得很充实。晚饭后,我们被许可试穿了新衣服、新鞋子。到九点左右,母亲为我们端上加了墨鱼干的猪蹄汤作为守岁点心。这猪蹄汤炖了一个下午,汤的香味儿也飘了一个下午,飘至屋里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渗透到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不管多么不容易,母亲都会在除夕夜为我们端上一碗墨鱼猪蹄汤。这汤滋养了我的肠胃,也娇惯了我的味蕊。成家后,我学做的第一份汤就是猪蹄墨鱼汤,但总是品不出当年的那个味儿。

跟大多数地方一样,寿宁人过除夕夜,也有“守岁”的风俗,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据说要是能一夜不睡的话,就会头脑清醒,长辈长寿。那时候,没有电视,更没有春晚,要熬到十二点以后,着实不容易。为了不让自己睡着,我们会到大房的大厅里坐着。因为寒冷,我们不时地要起来跺跺脚,坚持到十一点,我们困得上下眼皮直打架,母亲不忍心,催促我们上床睡觉,而我们总是坚持到十二点之后,年幼的我们坚信自己的坚守,能让父母长寿。

正月初一,母亲早早起了床,虔诚地沐手焚香,祭拜了灶神,父亲放了鞭炮,我们也快速起了床,穿上新衣服,向父母拜了年,互相说着“新年好”的吉语,喝着橘皮冰糖茶,幸福、甜蜜挂在每个人的脸上。母亲为我们精心准备了十道素菜的早餐,菜名都与红火、吉祥、长寿有关。母亲将她对家人的祝福都融入这象征十全十美的十道菜里了。

吃好新年第一餐后,父亲看了“通书”,选择好宜行的方向,兄妹一起一家一家地向长辈拜了年,再约上表兄妹、好朋友,到街上或山上走上一圈,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而守在家中的母亲已为我们泡好了糖茶。出行归来喝糖茶,图个全年的好运气。

春节里,县城大多数人的娱乐节目是看电影,从初一至十五,县电影院将影片名高高挂在大街上,人们记着自己喜欢的片名,到时约上同学、朋友一同观看。带一些零食到座位上,一边看着,一边吃着,着实饱了眼福、口福和心福。

寿宁一些乡镇的春节娱乐节目要比县城丰富得多。斜滩的台阁铁枝民俗表演,坑底的本地方言《马仔歌》演唱、提线木偶表演,南阳的乡人傩、桐剧表演,凤阳的北路戏表演,节目丰富多彩,深受大家喜欢。而最具广泛性的节目就是舞龙灯和舞狮。舞龙舞狮在民间由来已久,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着吉祥、高升、发达。狮子则象征勇猛、威武。所以舞龙灯和舞狮十分受欢迎,百姓一看到敲锣打鼓到各家拜年的舞龙和舞狮队伍,都要送上一个有分量的红包,或将家中孩子的衣服放到龙嘴、狮头上转一转,以保孩子健康吉祥。

元宵节也叫元宵散,是过年的最后一天,过了元宵节意味着过年的一切禁忌解除了。该出门的就出门,该干活的干活儿去,母亲们训儿的嗓门也大了起来,讨账的人也大胆地去要回自己被欠的钱物,只有搬家和小孩剃头的禁忌到二月初二解禁。

闹元宵活动,其实也是民间的一次文体活动。在这些活动里,大家互相配合,都奔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去,那就是,新的一年吉祥幸福,万事如意。这一道道庄严虔诚的仪式感让身处其中的我们肃然起敬。那一份份对长辈、亲人的恭敬之礼,对晚辈的护犊之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绚丽之花。我们祈盼她永不凋谢,永远美丽。

记忆中的年味是希望的味道,幸福的味道,欢乐的味道。这味啊,品在心中,也印刻在日益增多的皱纹里,越来越多,越来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