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服务5000余人!“小食堂”凝聚“大民心”

截至2020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356.14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62.8万人,占总人口的17.6%。养老服务体系面临压力大,尤其是农村外出务工造成的空巢与留守老人日益增多,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而空巢、留守老年人最大的需求是助餐服务,也是外出子女最大的牵挂。

9月9日上午,宁德市民政局专门召开新闻通报会,介绍宁德市互助孝老食堂工作开展相关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市积极试点推广“慈善幸福院”、“互助孝老食堂”机制,已建成185个互助孝老食堂,日均服务老年人5000余人,以“小食堂”凝聚“大民心”,切实提升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打造“舒心食堂”——

我市于2013年起在蕉城区等地开展“慈善幸福院”模式试点,在此基础上,2020年起在古田县开展了“互助孝老食堂”模式试点,进一步为农村留守空巢等各类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随后,在总结古田做法的基础上,在全市铺开“互助孝老食堂”建设。

我市以独居老人数量多、用餐意愿强的建制村为试点,逐步向其他建制村推广铺开,确保食堂布点更加科学合理。除新建部分食堂外,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整合辖区内的农村幸福院、老年人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宗祠等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和闲置资源,进行安全、消防和适老化改造,降低食堂建设成本,提高建设速度。

打造“放心”食堂——

为确保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打造“放心食堂”,宁德市民政局制定了《宁德市互助孝老食堂规范化建设指南》,着力强调“四个规范”:

一是场所规范。基本做到“八个一”。即设在一楼,至少一百平方米、一个厨房、一个餐厅、一个卫生间、一个公共娱乐室、一块室外活动场地、一个乡村卫生所。

二是设施规范。必须做到“十个一”,即一套标准炊具、一台保鲜冰柜、一台留样冰箱、一台消毒柜、一套供暖降温设备、一套餐桌椅、一套餐具、一台电视、一套灭火器材、一套电子监控设备。

三是管理规范。按照统一标准建立财务管理、公开公示、食品安全、卫生消毒、资产管理制度,每个食堂都成立膳食管理委员会,由老人代表和村(居)党员组成,膳食管理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听取意见、改进膳食。

四是标识规范。统一在室外醒目位置悬挂内嵌民政标识图案的食堂招牌,运营和装饰融入党建、乡村文明、家风家训内容,弘扬“孝悌”、“互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元素,营造浓厚孝老氛围。

打造“暖心”食堂——

为进一步推动“互助孝老食堂”的建设,我市还推出了系列扶持措施,如:

加大投入,保障持续运营。通过实地督查、现场指导等方式,督促县级财政加大投入,确保“互助孝老食堂”的可持续运营。如蕉城区给予每个通过验收的食堂一次性开办建设补助资金8万元,运营经费每年补助6万元;古田县给予每个通过验收的食堂一次性投入装修设备补助资金8万元,并按照七类特定对象老人每人每天10元的标准给予运营补贴。

突出重点,推行收费优待。在面向全体常住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的基础上,将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对象、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重点优抚对象、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重度残疾人中的老年人,以及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等“七类特定对象”和革命五老、三属、留守儿童、残疾人、70周岁以上老党员等“五种优待人员”作为重点保障对象,实施“原则上一天伙食费不得高于10元”的收费优待。

打造“爱心”食堂——

“互助互济”是“互助孝老食堂”最鲜明的特色。市、县两级积极发动各类社会资源参与“互助孝老食堂”建设,形成了多点开花、百花齐放的互助格局:

鼓励老人助人自助。鼓励老年人自助淘米、刷碗、打菜,动员低龄老年人开展种菜、帮厨和送餐等志愿服务。古田、福安、东侨等地还出台了“助老时间银行”机制,引导食堂服务义工累积的时间积分兑换养老服务,实现“以时易时、以劳换老”。

倡导邻里守望互助。倡导乡贤志士、邻里乡亲“一袋米、一把菜、一份爱心献食堂”的互助模式,为家乡发展、邻里幸福添柴加薪。开发乡村助老公益性岗位,鼓励辖区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小学学生、农村党员等参与助餐志愿服务。打通“助老时间银行”与公益志愿服务的积分统筹兑换,实现学生及公益性社会组织累积的时间积分可用于兑换学习用品和日用品,“以时易物、共享互通”。

引导社会共济共助。积极引导社会慈善资源、志愿者组织参与“互助孝老食堂”建设,鼓励慈善力量、志愿者以慈善冠名、捐款、捐物、开展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食堂建设运营,把“互助孝老食堂”打造为社会公益慈善的重要窗口。

来源:闽东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记者:吴宁宁/文 孙伏明/图

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