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肥水美产业兴 —— 我市持续推动大黄鱼产业高质量发展

10月27日至29日,第25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在青岛举行,我市9家企业参展,其展出的大黄鱼等产品广获好评。移步换景,10月30日,第六届中国大黄鱼文化节在福鼎嵛山岛举行,进一步提升了宁德大黄鱼品牌形象。

第25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我市9家企业参展

大黄鱼,全国最大规模的海水网箱养殖鱼类,也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和城市名片。2008年,蕉城区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大黄鱼之乡”称号;2019年,我市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大黄鱼之都”称号。目前,我市大黄鱼行业拥有8件全国驰名商标。

长期以来,这条“大鱼”在市委、市政府提升养殖水平、海上养殖综合整治、产业转型升级等利举和社会各界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

这条鱼,凝聚科研心血。刘家富被业界誉为“大黄鱼之父”,他投身大黄鱼研究40多年,克服重重困难把一度濒危的大黄鱼从珍贵鱼种发展为全国八大优势出口水产品之一和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农业主导产业。如今,我市人工繁养科研成果的运用不仅引领了我国“第四次海水养殖浪潮”,更带动了海上养殖、渔业加工、内外贸易、冷链物流等诸多行业发展,帮助30万劳动力就业创业。

大黄鱼科研,培育良种是关键。我市不断健全大黄鱼原良种体系,目前全市有大黄鱼育苗场60多家。其中,省级以上原良种场达2家,全国现代种业示范场2家,并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大黄鱼原种场和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级大黄鱼遗传育种中心。今年,富发水产有限公司培育的“富发1号”大黄鱼新品系正申报国家新品种认定。

这条鱼,备受政府呵护。2018年7月以来,我市全面打响为期两年的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攻坚战。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资金45.48亿元,清退禁养区渔排26.71万口、贝藻类6.55万亩;养殖区和限养区升级改造标准渔排55.75万口、深水大网箱3450口、贝藻类33.74万亩。

宁德三都澳白基湾海域新型塑胶渔排养殖示范点  李民雄/摄

整治后,宁德市海上养殖尤其是大黄鱼养殖的养殖效益、安全保障、生态质量等方面均得到提升,渔业病害明显减少、大黄鱼成活率变高的同时,水质也变好,对海洋生态环境最为挑剔的“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频繁出现在三都澳和沙埕港海域。

两年的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其整治成效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成为全国水产养殖高质量绿色发展典型,“给绿水青山满意的答卷”被审计署确定为生态审计典型案例。今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海上养殖转型升级行动方案》(闽政办〔2021〕21号),在全省推广宁德海上综合整治工作经验做法。

这条鱼,带动渔民增收。“这几年海上水质改善、渔排升级改造、海漂垃圾减少,收成也比往年好了。”从业20余年的养殖户、霞浦县盐田乡南塘澳村村民林周恩说,他在霞浦县下浒镇上沃村马坑自然村等地养殖了约800万尾大黄鱼,预计今年大黄鱼产量达1000吨,将带来约300万元的盈收,并带动当地约100位工人的就业。

林周恩是我市大黄鱼产业鱼肥水美产业兴的一个缩影。当前我市大黄鱼养殖户达4000多户,主要收购企业22家,经收购企业流入国内市场的大黄鱼约占全市产量95%以上。2020年,全市大黄鱼养殖年产量达17.8万吨(占全国80%以上),育苗、养殖、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成为沿海渔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来源:闽东日报记者 陈薇 见习记者 余根坤

编辑:蓝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