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屏南:工料法让乡村建设接地气

福建日报

2021年12月6日

《屏南:工料法让乡村建设接地气》

《乡村建设的主角,村民当》

屏南:工料法让乡村建设接地气

日前,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近年来,屏南县致力于古村落的发展与保护,在此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乡村建设与城市建设的不同。

龙潭村

在乡村建设中,多以立面改造、巷道改造、传统民居修缮、改水改厕等项目为主,具有项目数量多、造价小、修建内容难以标准化的特点。若简单将城市建设模式照搬到乡村小型项目建设中,就容易出现项目建设前期准备时间长、工程间接费用占比大、村民参与度低等问题。

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在开展乡村项目建设的同时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屏南县坚持古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并举,在龙潭村文创片区探索实施以使用本地人力、物力为特征的传统“雇工购料法”。

“‘雇工购料法’简称‘工料法’,其中‘工’指人工,其费用由聘请工匠费用和村级管理人员误工补贴构成;‘料’是由村级组织自行采购的合法原材料,其价格是含税价。”熙岭乡党委书记张宜世介绍,这是一套具有“修复性营造、保护性开发、加速要素流动、多方参与共赢”等特征的乡村项目建设管理新模式。

在工料法实施过程中,村级项目招采、管理权限均下放至村委会。村委会免去前期流程及中间成本,经村民大会审议、立项,报乡政府审批后,直接雇用本地工匠、村民,采购本地材料施工。

在用工、用料方面,本地工价、材料价格透明,项目建设过程中,相当于成立一个小型“项目部”,每天对进料进行管控、对用料进行结算,同时对用工进行监管,全程高效、灵活。

同时,通过村务监督小组审核、阳光村务平台公布、村账乡管、“三签字一审批一审核”四大机制健全监督体系。

简化流程,把工作重心放在建设上,实现项目高效推进,是工料法实施的重要目的。“如果按照城市项目建设模式,需要设计1个月、预算15天、财审15天、招标1个月左右,而工料法能够为那些按规定需要招投标的微小项目节约至少3个月的前期工作时间。”张宜世说,2017年以来,熙岭乡采用工料法建成或在建10万元以上村级项目79个,节约前期工作时间200个月以上,有效缩短了建设工期。

墘头村

熙岭乡墘头村村民谢桂董是工料法的受益者。早些年,拥有一身好手艺的他苦于本地无工可干,只能外出务工,一年到头也赚不上几个钱。自从实施工料法后,谢桂董回到家乡,先在龙潭村做木工,工程结束后参与墘头村古屋修复项目。“如今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一天的工钱有300多元,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能照顾88岁的老母亲,比在外务工轻松许多。”谢桂董说。

据统计,2017年至今,龙潭村外出村民返乡达400多人,采用工料法共发放人工费1769万元,参与投工投劳的村民、工匠多达200多人,他们通过参与项目建设人均年增收3万元。

乡村建设的主角,村民当

屏南县采用的工料法,是在监管制度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对乡村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的创新。这一模式既有利于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又有利于提高村民的参与度,村民增强了主人翁荣誉感,也实打实挣到了钱。

近年来,全国各地乡村建设普遍采用招投标模式,以避免出现腐败现象。不过,在某些情况下,招投标模式有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流程环节多,前期准备时间长。再小的项目都要经过设计、预算、财审、招投标等环节,就算各环节紧密衔接、畅通无阻,也要花不少时间。

二是从中标企业到包工头再到工程队,从机械设备到建筑材料,很可能大部分是外地来的,当地村民参与度低。

屏南县成功采用工料法,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各领域建立了完善的监管机制。小到村庄:村里的账户在乡镇;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审核;“三资”要向村民阳光公示。细到材料采购环节:乡镇会计中心对比市场价,避免虚报;专人查验材料品质,避免以次充好。此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推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选举出组织认可、村民信任的能人担任“领头羊”;纪委监委不断延伸执纪触角……

在这样的背景下,屏南县充分信任乡村,把乡村建设的主导权交给乡村,让村庄担任项目建设管理员,让村民出工赚钱,让泥瓦匠、木匠重拾传统手艺,在当地采购乡土建材……由此,村民在乡村建设的舞台上担纲主演,充分发挥劳动人民的智慧,亲手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林宇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