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访溪柄

                    

六月初夏,闽东福安气候温润,绿意盎然。我们与参加“复活传统村落,助力乡村振兴——福安市溪柄镇乡村保护发展研讨会”的专家一行来到溪柄,感受这个秀美乡镇的红色旅游、绿色农业、古色村落以及蓝色生态。

溪柄镇镇长周焱是我们的“导游”,他对溪柄镇如数家珍。他说,距市区30分钟车程的溪柄镇位于福安市东南部,被称作“闽东延安”;这里有数十座保存完好的明清以来的古民居,巷陌纵横,连檐成片;这里有公元892年始建、斗拱结构堪称奇绝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狮峰寺。“这些丰富的历史遗存,相信各位参观后一定不会失望。”说这话时,周焱很有底气。

不歇停的大雨没有浇灭我们参观的热情。随着周焱的引领,专家们边走边看边议论,那些“红绿古蓝”的四色风景一一映入眼帘。

位于溪柄镇楼下村西北的狮峰寺始建于唐景福元年(892年),明武宗曾御题寺匾“广化禅林”,并赠诗 “方池影动鱼窥客,半岭声来竹引风”。重修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的现存寺院,为闽东佛教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寺前匾额“狮峰寺”为赵朴初先生所题。

狮峰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观音阁四个主体建筑组成,四大建筑建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对称分置两侧,有明显的唐末建筑风格。最值得细细观赏的大雄宝殿由24根方形花岗岩石柱支撑而建,8根直径2.2米、高5米的石柱支撑着木质结构的屋顶梁椽。重檐歇山顶抬梁木构式的殿内处处飞檐翘角,严丝合缝的斗拱堪称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从狮峰寺到楼下村古民居只有800米左右的距离。下车后,周焱带我们沿着厚实的土质夯墙步入小巷,一栋栋古色古香、典雅气派的古建筑映入眼帘。周焱说,楼下村居民有五百多户、两千多人,现在实际居住于此的不过数百人。这些被称作“八扇两边厦”的古民宅保存完好的有30多座,陆续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9年)至咸丰(1854年)年间。它的历史价值已经得到国家的认可,2019年1月,楼下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巷内小路一路走来,但见老宅鳞次栉比,高大且呈金黄色的夯土墙、四个尖角刺向天空的“观音兜”、高低起伏的“虾蛄墙”呈现出道地原始的古代闽东建筑风格。白壁、素木、青瓦相互映衬。老房子内楹联、招画随处可见,在最为庄重的前堂,牌匾、对联、书画一一宣扬着传统的纲常伦理。尽管岁月沧桑华彩不再,但古色古香之中依然洋溢着儒家耕读文化的温情。

现存的楼下古民居集中分布在村中三条横向主干道的中段,主体建筑以厅堂为中心,布局对称,大门、二门、天井、廊庑、大厅堂顺序排列,气宇轩昂高敞,保证着采光、通气、冬暖夏凉和生活的需要。

走进院内,见到最多的是一扇扇、一幅幅精美的木雕、灰塑和书法作品。这些散发着古文化幽香和独特乡土气息、惟妙惟肖的雕刻里,无不流露着房屋主人的诗情画意和精神追求:在这里,你能看到“樵夫采薪”“渔翁钓鱼”“书生苦读”“狄青比武”……每幅窗雕都在诉说一个感人故事和传统文化理念,每道刻痕都展示着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灵巧。

穿梭在楼下村的古民居建筑群中,在领略着楼下先民所崇尚的儒家文化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他们所追求的安宁恬淡的田园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下,你会觉得自己也仿佛身在那个古朴的年代,浮躁的心灵得到瞬间的净化。走在街巷之中,一幅幅村居风情、民居形态和百姓生活的文化图景浮现眼前。周焱说,这个村民风淳朴,至今还是“店铺夜来货不入,搭块盖布到天明”。意思是说,临街开店的村民晚上不用把商品搬进屋里,拿布一蒙,第二天不会丢失任何物品。我们听后无不啧啧感慨。

告别楼下村,握别周焱,回望雨中古朴的街巷和栉比的民居,留恋中饱含几分期待:巢已筑就,谁将为这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历史遗存引来金色的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