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宅中:党建引领推动农村垃圾分类“新时尚”

基层是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第一战场,自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柘荣县宅中乡聚焦推行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坚持“党建引领、示范先行、智慧管理、全民参与”的工作思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积极动员社会参与,广泛听取意见,量化评估推动,垃圾分类处置改革处处可见,构建了农村生活垃圾全链条治理新模式,实现以垃圾“小革命”检验基层“大治理”。

“红色引擎”注入治理新动能。用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推动党员亮身份、作表率,为垃圾治理工作注入红色动能。

发挥头雁示范作用。创新“支部引领小村化”网格化治理模式,将全乡划分为9个村级大网格、49个自然村小网格,实行挂村班子包片负责、包村干部协调推进、村干部具体跟进、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四级联动机制,明确党员干部责任区,强化党员身份意识,85名农村党员干部率先加入垃圾分类行动,并带头整改清理乡村卫生死角、垃圾点位19个,有效推进形成“党员带头,群众效仿”的良好局面。

点亮志愿服务效应。村党组织找准作用发挥的有效切入点,组建9支乡村党员志愿行动队,编排“三句半”、快板以及情景剧等小板凳宣讲节目,在群众集中的文化公园、休闲广场开展集中宣讲、现场分类示范15次,同时采用“会烂、不会烂”“猪能吃不能吃”等短句录制方言、普通话“双语”村村响广播语音6条,在全乡9个村全面播放,以“土味又硬核”的方式将垃圾分类宣传意识直达人心。

凝聚村校联动合力。宅中村、中心校党支部,积极推进互动实践,搭建村校联盟平台,开展“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以“争做环保小小科普员”主题班课为抓手,将垃圾分类作为校园课堂科普知识,辐射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村、引领整个乡”的良性链条,生活垃圾“干湿”分类的时尚氛围日益浓厚。

健全体系展现治理新成效。不断完善分类分类投放、转运收集以及集中处理等环节体系建设,实现源头减量化、末端资源化。

坚持试点先行示范。经过全面摸排,以宅中村作为示范点进行打造,配置垃圾分类亭2个,推行乡村垃圾分类网格管理、网上积分线下兑换、预约回收等互助公益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坑坪、山樟、后垅等3个村“垃圾革命”工作,逐步探索、稳步推进全乡垃圾分类整治行动扩面,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推行定点灵活转运。招募聘请4名党员群众任专职垃圾分类员,配备4辆垃圾回收车,定时定点环村作业,对农户干湿桶内的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同时对全乡已有的20个垃圾集中投放点进行改造,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其他垃圾等4种类别,配置4个颜色垃圾桶,由各村党员认领,引导群众自觉分类集中投放垃圾。

实现垃圾资源利用。投入100多万元建设新型垃圾分类处置站,实施了土建和供电工程,配置厨余垃圾处理设备和垃圾压缩箱,每天将收集的湿垃圾处理转变为有机肥,用于道路绿化施肥等,其他垃圾经人工分拣、压缩后,定期通过转运站转运至县垃圾处理站进行无害化处理。目前,通过资源化利用,全乡垃圾转运量已由原来的150吨/月减少到80吨/月。

科技赋能领航治理新路径。积极探索“互联网+乡村治理”垃圾分类智能模式,通过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破解垃圾分类“老大难”问题。

芯片“慧眼识别”。统一开发宅中水政服务平台,同步涵盖垃圾分类积分核算、水政水费缴纳、宅中微村新闻中心等功能,宅中村党支部牵头对家庭分类垃圾桶进行升级改造,在全乡范围内统一配套定制分发智能识别芯片的干湿二分桶900余个,让群众实行户内干湿垃圾智能识别,最大化实现垃圾源头分类。

系统“一键刷卡。铺设信息联通、数据共享网络,通过智能芯片集成村民家庭信息,为垃圾桶上“户籍”,并配置智能识别垃圾车4辆,通过“刷卡式”转运收集,户内垃圾重量、类别等信息实时传送至乡积分平台自动记录汇总,并设立全乡积分评比机制,对积分排名靠前的26户群众授予示范户、先进户称号,引导村民养成创建垃圾分类先行示范村从我做起的良好习惯。

积分“线下变现。在宅中村、后垅村设立“宅积分”兑换超市,群众通过垃圾分类情况、垃圾分类评价、参与乡村治理情况等方式获得智慧系统“宅积分”,并在线下积分超市兑换纸巾、毛巾、牙刷等日用小商品,每周对积分累积和使用情况进行公开,截至目前,已有350名群众兑换纸巾、毛巾、牙刷等小商品600余件,极大地调动村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和乡村治理工作的积极性。

全民参与共享治理新成果。将垃圾分类与乡村环境整治相融合,辐射带动全乡上下人人参与、人人治理,乡村颜值、气质双提升。

共建清洁家园。以“共治共建共享理念”为指导,建立“支部主导、党员带动、全民参与”垃圾分类治理模式,以党员为中心,带动身边的亲人、朋友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中来,同时随着积分兑换奖励的激励机制稳步推行,不断激发群众参与建设美丽家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精气神。目前,全乡垃圾回收村民参与率达到85.5%,累计兑换积分188.2万分,回收垃圾制造有机肥料4000余公斤。

共绘靓美乡村。建立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将垃圾分类治理带动乡村“颜值”不断提升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投入资金130万元整治山头硒锌产业馆、醉美茶园观景台、“梦幻西坪”等宅中“网红”打卡点,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仅“五一”期间举办的宅中孝德文化节,就成功吸引500多名摄影爱好者以及游客前来采风创作、观光游览。

共享绿色经济。以垃圾分类为切入点,通过以点带面,以村带乡,全域推进推动低碳新生活理念不断普及,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态优势逐步凸显,为发展绿色经济创造条件,2名乡贤能人主动认领推动宅中富硒富锌特色产业和茶业产业,先后建设2000亩富硒水稻黄豆连片基地、5600亩茶叶连片基地,形成“一村一品,连片发展”的农业产业发展框架。

来源:柘荣县委改革办、宅中乡

编辑:林宇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