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东
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土地
这片热土记录了
诸多波澜壮阔的红色故事
在建党102周年之际
就让我们回顾八闽大地传奇之师
——闽东独立师的故事吧
2021年的热映电影《长津湖》中,
志愿军第20军58师172团3连
连长杨根思仅带领30多人的兵力,
坚守了阵地一天一夜
最后与美军同归于尽的一幕,
让无数观众泪目。
杨根思所在连队
前身正是闽东工农游击队第三支队。

1932年9月

“兰田暴动”旧址——凤林村陈氏宗祠
1932年9月,福安“兰田农民暴动”
率先打响了共产党在闽东组织开展
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并成立了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
此后一年多时间里,
寿宁西区、宁德霍童等地党组织
纷纷发动农民暴动,
闽东地区建立起了7支工农游击队伍,
为正式创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
奠定了基础。

1934年9月
影视资料(来源:宁德电视台)

1934年9月下旬,
根据中共闽东临时特委的决定,
叶飞到连江带领
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第十三团
到霍童镇桃花溪村集中,
同时,位于福安的
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第二团
和寿宁的闽东红军独立营
也到达桃花溪。

9月30日,
聚集在桃花溪的闽东红军战士
于霍童支提山上的支提寺正式合编
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
师长冯品泰,政委叶飞,共1600余人。

独立师成立后,
从桃花溪出发,挥戈出击,连战连捷,
攻克占领了周墩县城,
打通了宁屏古通道,
扩大了闽东革命根据地,
震动了国民党福建当局。

1935年至1937年
1934年10月,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
国民党召集数万重兵
对闽东苏区实行大规模“清剿”,
地下交通线遭到分割,
闽东苏区逐渐陷落,
独立师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1935年1月
闽东临时特委紧急会议召开,
确定了实行战略转移,
闽东革命转入
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
1935年至1937年,
闽东临时特委委员叶飞、阮英平
及在各地坚持斗争的负责人
紧紧依靠群众,
带领干部和部分红军游击队,
隐蔽在闽东各县边沿地区与敌人周旋,
涌现出了“百丈岩九壮士”等英雄壮举。
百丈岩九壮士雕塑。1936年9月,闽东红军独立师第三纵队二支队长20多名战士为掩护主力突围,与敌人交战吸引火力,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剩下9名战士被逼退到百丈岩的边沿,面对敌军的逼近,9名壮士视死如归,毅然砸烂枪支,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纵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

1937年8月
1937年7月7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闽东抗日军政委员会提出
“和平谈判,合作抗日”的主张
但国民党福建当局依然派重兵
“追剿”红军闽东独立师。
1937年8月19日,
叶飞、陈挺率领独立师一纵队,
一举歼敌一个加强连,
迫使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协商国共合作北上抗日。

1937年10月
同年10月,
闽东独立师1300多人
集中桃花溪整编,
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
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
于1938年2月,
从屏南双溪、棠口
开赴苏皖抗日前线。
从此,这支新四军英雄团队
开启新征程
在拯救民族危亡的沙场上屡建奇功。

可点击放大查看
无论是福安兰田村,
还是蕉城桃花溪村,
先烈们曾浴血奋战过的老区,
而今已是天翻地覆的新模样。

道路干净整洁,
白墙青瓦的房屋不仅宽敞明亮
还十分美观,
村中处处可闻欢声笑语。
日子好起来了,
但人们对革命先烈永不敢忘。
广场上、墙岩上,
一幅幅抗战英雄壁雕画栩栩如生,
记录着血与火中的峥嵘岁月。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之际
让我们共同致敬先烈!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综合整理
编辑:蓝青
审核:林翠慧 周邦在